是否应开展介入手术 神经科医生的分歧集中在这里

编者按:

在心血管领域,经过近20年的发展,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先心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主流治疗方法,并逐渐向高难度病变发展。然而,在脑血管领域,是否应广泛开展介入手术,思想还远远没有统一。2018年6月30日,CSA& TISC期间,天海杯辩论赛围绕神经介入五大热点话题进行激烈辩论,选手慷慨激昂、引经据典,直陈自己的思考与顾虑,充分展现了目前争论的焦点所在。

今年的大赛除了天坛与长海的两大介入团队外,西南战队强势加入,创新采用三方对战模式,使这一交锋变得更加激烈。会场座无虚席,掌声不断,浓浓的学术氛围和活跃的学术争鸣气象让我们对神经介入的发展充满信心。

1.jpg

▲ 辩论赛现场

此次辩论赛由解放军306医院蔡艺灵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高连波教授共同主持。唐山工人医院的曹亦宾教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陈左权教授、美国洛杉矶凯瑟医学中心冯雷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何伟文教授、解放军总医院李宝民教授、沈阳军区总医院梁国标教授、冬雷脑科医生集团宋冬雷教授、北京医院王大明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峰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晓龙教授等担任点评专家。

2.png

▲ 蔡艺灵教授、高连波教授共同主持

3.jpg

▲ 评委专家


战队风采

长海队

4.jpg

领队宣言: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注定用他寻找光明,希望大家享受在辩论中寻求真理的过程。

西南队

5.jpg

领队宣言:我们为真理而来,我们为天海杯奖杯而来!

天坛队

6.jpg

领队宣言:前期充分的准备才会有今天辩论赛场上的胸有成竹和精彩绝伦。


赛事回顾

辩题一:颅内动脉狭窄需不需要介入手术

反方一观点(长海战队):颅内动脉狭窄不需要介入手术

7.jpg

  回归RCT:SAMMPRIS研究、VISSIT研究等均显示,颅内动脉症状性重度狭窄积极药物治疗围术期和随访结果均优于支架治疗;回归指南:AHA/ASA等相关指南对于重度狭窄导致的卒中或TIA患者,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治疗推荐级别均很低;回归现状:我国每年因颅内狭窄缺血而发生卒中患者基数巨大,规范的药物治疗不但更加有效,而且是最可行策略。药物治疗主导卒中二级预防意义更是重大。因此,积极的药物干预具有无限发展前景,并且能够使更多人获益。更多的证据、更多的探索、药物治疗革新的脚步从未停歇。

正方观点(天坛战队):颅内动脉狭窄需要介入手术

8.jpg

卒中的主要病因中,颅内动脉狭窄占比例高达47%,且这部分患者复发风险高,因此动脉狭窄需要进行干预是毋庸置疑的。当前对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主要质疑来自于SAMMPRIS研究,但SAMMPRIS研究的局限性不容忽视:首先,SAMMPRIS研究治疗方案过于理想,有研究数据显示,真实世界中采用SAMMPRIS研究药物治疗方案,30天卒中复发率高达20.2%;另外,SAMMPRIS研究入选标准不合理,入选患者中血流动力学损害致卒中患者所占比例低,而这部分患者确是介入治疗的主要目标人群。从治疗机制上来说,介入手术是解除狭窄、恢复血流的方法,是解决血流动力学的根本。事实上,以WEAVE为代表的临床研究也提示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基于此,在我国最新的专家共识中对介入治疗进行了推荐。

反方二观点(西南战队)颅内动脉狭窄不需要介入手术

9.jpg

RCT研究证实颅内动脉介入并非安全;最近发表的SAMMPRIS研究的后期分析文献显示,症状性支架再狭窄率高达9.6%~14%。国内的多中心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登机研究30天结果和1年随访结果同样提示介入治疗存在安全性问题。此外,国内8家中心参与的CASSISS研究中,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2%,而27家中心参与的CRTICAS研究中,并发症发生率则达到9.7%,如果将颅内狭窄介入在全国推广,真实世界是否会比CRTICAS研究理想值得思考。最后,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费用相对较高,为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辩题二:取栓时间窗重要还是组织窗重要

反方一观点(天坛战队)取栓时间窗重要

10.jpg

回顾以往DAWN、DEFUSE3等各大研究,都有明确的时间窗限制。2018年AHA/ASA指南中,即便是对组织窗进行了推荐,也是在严格的时间窗基础之上。而且时间窗具有简单便捷、易于操作的特点,能避免组织窗耗时长导致的致残率升高和高额的检查费用;同时,时间窗标准客观明确、便于推广,避免组织窗过度筛选导致将原本可以获益的患者被排除在外;最重要的一点,正如HERMES、DAWN等研究显示的,机械取栓获益随着时间延长而减小,因此推广组织窗将很大程度增加医疗负担。

正方观点(长海战队)取栓组织窗重要

11.jpg

“取栓组织窗”的定义为:影像评价下的可逆性脑缺血组织(即缺血半暗带)。影响脑组织不可逆损害的进展速度差异性大,而组织窗的评价强调个体化的概念能更精准的筛选患者并给予合理治疗。过去受限于技术发展,没办法精准可靠的反应脑组织状态,因此常规采用时间窗,然而同一时间窗内,包含着梗死核心区范围大和范围小的患者,同时在时间窗外,也存在梗死核心区范围小的患者,因此可以说时间窗决定取栓是盲目的。影像技术迅猛发展,使脑组织状态可视、量化。对比2015年开展的五大研究,术前多模式影像筛选试验的患者预后更好。WAWN和DEFUSE-3研究更是标志着利用组织窗精准选择取栓病人的时代已经来临。

反方二观点(西南战队)取栓时间窗重要

12.jpg

时间就是大脑,迟到的血管再通造成不可逆转的脑组织损伤,即无效再通。再灌注时间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对比IMS III研究、SWIFT-PRIME研究、EXTEND-IA研究、DIFFUSE-3研究等一系列循证医学证据,血管再通时间越快患者预后越好,反之亦然。另外,当前我国能及时进行组织窗急诊评估的中心少之又少,完成组织窗评估耗费时长,基于目前我国国情及人群获益,时间窗是基石,组织窗是补充。


辩题三:神经内科医生究竟能不能做介入

反方一观点(长海战队):神经内科医生不能做介入,神经介入医生才能做介入

13.jpg

在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卒中学会等组织框架,及卫建委权威医学科普定义中,神经介入被列为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并列的独立学科,且卫建委明文规定仅通过相关培训和考核的介入医师才能成为神经介入医师,天坛、宣武、华山等很多中心已经设立单独的神经介入科,并且摸索出运营经验,全国各大中心普遍设立神经介入科已经是大势所趋。没有通过培训的神经内科医生做介入就如同所有足球运动员都能去踢世界杯一样,纯属以偏概全,本末倒置。随着国家政策的正确引领,神经介入医生将为自己正名,迎来属于我们的春天。

正方观点(西南战队):神经内科医生做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理所当然!

14.jpg

神内医生做介入,有法可依:2012年卫生部印发的神经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开展通知中,明确指出能开展神经介入的医生包括神经内科医生、神经外科医生、介入医生;从医疗实践现状来看,中国卒中学会成立的神经介入分会中,很多神经内科医生都承担着不可忽视的职责;从当前的从业状况来看,很多神经内科医生都在积极推动神经介入学科的发展,而且我们有过硬的技术知识和设备条件;脑血管病本来就是神经内科医生的诊治范畴,因此神经内科医生做介入本是分内之事;而且神经内科医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开展神经介入占有优势,因此更是开展神经介入的理想人选;最后,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增高,造成了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我们神经内科医生没有理由不站出来为民分忧。

反方二观点(天坛战队):神经内科医生做介入有风险!需谨慎!

15.jpg

神内医生做介入的不合理性: 首先参考我国住院医师培训大纲,神经外科医生侧重于无菌观念、外科操作等,而神经内科医师的培训则主要在临床思维和药物选择上,因此神经内科医生和神经外科医生从培训上就注定了思维和技能的“先天差别”;纵观神经介入的发展历程,每次技术和器械的里程式都是神经外科医生的高光时刻。而我国神经介入的开山鼻祖王忠诚院士、凌峰教授、吴忠学教授等都来自神经外科。因此无论从培训还是临床实践,神经外科医生更适合做神经介入手术。神经内科医生在临床中更多的是面临药物使用,而神经外科则主要是面临手术操作,这也局限了神经内科医生在介入方面的发展。


辩题四:未破裂动脉瘤究竟需不需要做手术

反方一观点(西南战队):未破裂动脉瘤不需要做介入手术

16.jpg

数据显示,未破裂动脉瘤总的年破裂率仅0.25%,且患者多无临床症状,而手术风险则高达1-2.6%,现实中未破裂动脉瘤手术受到医生经验、医院设备条件等诸多限制,因此,积极开展未破裂动脉瘤手术干预,很可能好心办坏事。同时,未破裂动脉瘤手术还存在并发症多、手术复发率、手术效果不好、费用高昂等问题。另外一方面,诸多文献显示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合理的药物干预能有效减少未破裂动脉瘤的破裂风险。AHA/ASA等相关指南更推荐随访观察病情进展。

正方观点(天坛战队):未破裂动脉瘤需要、可以要、必须要手术治疗

17.jpg

从疾病诊治角度来看,动脉瘤发病率逐年增加,破裂致死率高,预后差。未破裂动脉瘤还可能出现占位症状、不规则、夹层、瘤内血栓等多种情况,危害健康,更是需要手术降低风险。Stroke杂志、国内相关专家共识均推荐积极进行手术治疗防止不定时炸弹的爆炸;技术保障的角度,诊疗技术日新月异,材料技术的进步更新为手术安全保驾护航,手术风险已逐渐降低;从认知进展角度,通过手术根除健康威胁,是我们医生的责任、义务和追求。对医生和患者而言,最大的遗憾不是动脉瘤的劈裂,而是本来可以不破裂。

反方二观点(长海战队):未破裂动脉瘤不需要做介入手术

18.jpg

中国人群的动脉瘤检出率在7%-8.8%,回顾文献动脉瘤总体发病率3.2%左右,然而动脉瘤总的破裂率仅在1%左右,绝大多数动脉瘤终身不破。回顾ISUIA等权威临床研究,不管何种方法的手术治疗动脉瘤死亡率达到2%左右,若这部分患者不做手术而选择随访观察1年呢?而且当前MRA、CTA、DSA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让动脉瘤的风险评估便捷精准。因此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对未破裂动脉瘤进行更准确的评估、更有效的随访、更个体的决策才是首位。  


辩题五:急诊颈动脉支架做还是不做?

反方一观点(西南战队):急诊颈动脉支架不该做

19.jpg

从安全性的角度,回顾相关文献,其中不乏急诊CAS可能伴随卒中或死亡风险增加、相对于择期CAS,急诊CAS并不安全的结果,SPS3、POINT结果提示急诊CAS术后的强力抗栓方案可能带来更高的出血风险,因此急诊CAS很可能好心办坏事。从方案选择角度,早期的单纯球囊扩张优于颈动脉支架置入。因此,从安全性和有效性来讲,颈动脉支架均不推荐做。

正方观点(天坛战队):急诊颈动脉支架需要做

20.jpg

众所周知,血管再通越早,预后越好。中国2018年指南和美国2018年指南军队急诊血管内成形术做了推荐,血管内成形术包括单纯球囊扩张和支架成形两种方法,而单纯球囊扩张仅仅能解决早期血管开通问题,可能导致动脉夹层、再次闭塞、再狭窄&复发卒中、远端栓塞甚至需要二次支架植入等问题,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同时增加了风险。反观支架血管成形,它是目前我们进行血管再通的最有效手段,而且可以避免单纯球囊扩张带来的一系列风险,一些列研究数据显示支架成形术的支架再通率以及预后良好率良好,目前该技术临床应用广泛。因此,急诊颈动脉支架我们更应该做。

反方二观点(长海战队):急诊颈动脉支架不该做

21.jpg

从现有的临床证据来看,急诊颈动脉支架的现状为:Meta分析未提示有临床获益,开通血流与球囊扩张治疗无明显差别,同时增加操作时间和治疗成本。通常颈动脉支架术后为避免支架内血栓,需选长时间抗栓,这又会增加并发症。2018年最新的一些meta分析中指出,不合并有颅内血栓的急诊颈动脉支架治疗证据是不充分的,没有相关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且与单纯球囊扩张比较无优势,并发症的控制仍需解决。因此,急诊颈动脉支架不该做。

21.png

▲ 点评专家高屋建瓴的点睛点评让辩论赛精彩升级

五场激烈角逐后,经过现场专家评委及网络的投票,来自长海医院的李司司医生获得“网络人气奖”;来自北京天坛医院的孙瑄、贾白雪及西南医院的文岚获得“最佳辩手奖”;天坛医院战队获得天海杯团队奖。

22.jpg

▲ 天海杯团队奖颁奖仪式

23.jpg

▲ 最佳辩手奖颁奖仪式

24.jpg

▲ 最佳网络人气奖颁奖仪式

25.jpg

▲ 合影留念

海内诸家,格物明理,致知笃行,皆有所长。近年来神经介入的发展日新月异,热点问题层出不穷,面对争鸣性话题,不同中心、不同医生有不同的观点,天海杯辩论赛中,针对目前领域发展最具争议的话题,从循证医学证据、临床实践不同角度带来各自观点,在辩论中碰撞智慧、开拓视野、深入思考。展现了我国中青年医生探索疾病治疗真知的风采,为与会专家学员带来一场回味无穷的学术盛宴。

阅读数: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