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中荣:薪火相传 共迎卒中救治2.0时代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专家访谈录(二)

1_副本.jpg

2018年10月29日是第13个“世界卒中日”,今年活动主题为“战胜卒中,再立人生”。对于很多患者而言,他们还不知道,在“战胜卒中”战争中,下一代的武器已经悄然走上了战场。

“随着支架取栓等神经介入技术的成熟,缺血性卒中的治愈率有望大幅提升,卒中救治2.0时代正在全面到来。”近日,在天坛医院新院址,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主任、首席专家缪中荣教授接受医维讯小编采访,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畅谈了神经介入学科的发展历程,以及如何让这一新技术造福更多患者。


追随大师,乃是人生之幸事

世界上的事,有偶然,有必然。对于缪中荣来说,与神经介入结缘其实很偶然。

缪中荣是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人,1985年,被录取到了兰州医学院(即现在的兰州大学医学院),从此走上了学医之路。1989年大学毕业时,由于就业形势不理想,缪中荣选择了考研继续深造。考研时,他报的是消化专业,但正好消化专业的导师当年不录取学生,就把他转到了兰州医学院二附院神经外科。与自己选择的专业擦肩而过,让他走上了与现在专业有关系的神经外科。

1996年,缪中荣硕士毕业后被留在兰州医学院二附院神经外科已经工作了整整4年。有一天,他看到了卫生部北京医院凌锋教授开始招收博士生的通知,一直向往外面世界的那颗“心”动了。

凌锋教授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神经外科女博士,在国内率先全面开展手术和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有着“中国神经介入放射第一人”之称。一年前,在“新闻联播”节目中,缪中荣看过对凌锋教授和她在国内率先开展的神经介入技术的介绍,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当时对这项技术还不了解,但出于对新技术的向往,他报考并考取了凌锋教授的博士生,从此开启与“大师”结缘的生涯。

2.jpg

缪中荣教授和凌锋教授在一起

1996年~2001年,在北京医院5年,2002年~2012年,在宣武医院10年,缪中荣始终跟随在凌锋教授身边。

前5年,缪中荣认为主要是在打基础。虽然没有做很多的手术,但这5年间他做了大量的脑血管造影,并带教了很多来北京医院进修的医生,对各种并发症的处理有了全面的了解,为开展神经介入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宣武医院的十年,是我整个事业和工作经验的积累阶段。”缪中荣说,到宣武医院后,凌锋教授建议他从事脑血管狭窄的支架治疗。这项技术当时不但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也是刚刚起步。然而,也正是随着这项技术慢慢发展,自己所做的病例越来越多,缪中荣在颅内动脉支架植入方面积累起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国内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方面的顶级专家。“从技术的发展看,凌锋教授当时确实是高瞻远瞩。”

刚开始做手术时,凌锋教授每次手术都坐在台下指导。遇到合并并发症或高风险的手术,她更是一步一步详细地进行指导。

“我们这一代人就非常幸运的,能够得到老一辈大师的手把手指导。”缪中荣感慨地说,我们是得到真传的一代人,包括他们的技术、管理和很多理念。

“比如,凌锋教授经常跟我说,做一个好的神经介入医生要知道什么时候收手的,而不是一味地做。因为有时候手术非常困难,有的医生一定要把这个手术做成功,结果花的时间越长,脑子越来越乱,这时候就容易出事。所以,她说你一定要知道什么时候适可而止。”缪中荣告诉我们,现在他在带教自己的学生时,也在向他们传承这一理念。

在宣武医院,缪中荣不光开展了大量的神经介入手术,而且在学术研究方面开始初显身手。2003年,非典暴发,不能出诊的缪中荣有了整块的时间,对自己收集的大量病例材料进行了归纳整理,和凌锋教授共同编写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专著。2011年,他又编辑出版了《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临床技术和应用》一书。从2000年开始专攻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截至2012年,缪中荣已经完成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术、静脉窦血栓形成溶栓术4000多例,达到了国内的领先水平。

把病例数做到全国第一 

不是科主任考虑的事

2012年,在神经介入领域已经初露峥嵘的缪中荣又面临着一个新的机遇。天坛医院因为人事变化,副院长王拥军教授根据此前自己的了解,决定邀请缪中荣担任急诊介入科主任。

3.jpg

王拥军教授、缪中荣教授在世界卒中日科普公益活动现场

“我后来听说,拥军院长听过我一次讲课,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缪中荣说,经过在宣武医院的十年磨炼,自己的手术经验已经达到了国内领先的水平,这个时候也有了在更好的平台上进一步发展的愿望。

“在医院引进我的过程中,吴中学教授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心胸开阔,能够欣赏我。当时想来的人很多,他认为我是最合适的。”缪中荣说。

4.jpg

吴中学教授和缪中荣教授

对于“伯乐”王拥军教授,缪中荣表示,他不仅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而且在整个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大的指导作用。

“在准备来天坛医院的时候,拥军院长跟我有过一次交流。我就表态说,我一定要把天坛神经介入团队带成全国病例数做的最多的。”缪中荣回忆说,“他当时很平静地跟我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不是科主任的工作’。我觉得这是对我影响非常非常大的一句话。”

作为科室主任,不光要考虑把病例数做上去,更要考虑如何管理好整个团队,如何做好学科的发展,如何搞好科研……缪中荣介绍说,正是在王拥军的启发下,在做好科室工作的同时,他开始思考如何让更多的医院、更多的医生去掌握神经介入技术,如何让这项技术的发展更加规范化。

在天坛医院,结合急诊介入科的传统优势和自己的专业特长,缪中荣带领科室一班人不断探索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新疗法,成功开展了各种治疗7000余例。其中颅内动脉狭窄的支架治疗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多项省部级科学进步奖,赢得了神经学科领域专家的公认和患者的好评,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缪中荣的领导和三名组长的配合下,急诊介入科更加年轻的一代人也得到了快速成长,成为科室的骨干力量,在神经介入中心成立前,急诊介入科已经有8位医生可以独立完成各种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手术。

卒中救治有了个“逆天技术”

在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正以近9%的速度上升,呈现出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等特点,已成为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人们常说的“脑梗”,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我国脑卒中的70%~80%。在挽救患者的生命方面,科学技术进步与脑卒中病魔的斗争始终没有止步。

缪中荣告诉我们,1995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nglJMed)的NINDS研究证实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有效后,静脉溶栓成为卒中治疗的“金标准”,卒中急性期治疗进入1.0时代,可以实现30%左右大血管再通;而2015年国际卒中大会同时发布4项临床试验(MRCLEAN研究、ESCAPE研究、EXTEND-IA研究、SWIFT PRIME研究)证实血管内治疗有效,标志着卒中救治进入2.0时代,实现70%以上大血管再通。

在自己的科普漫画专栏中,缪中荣将支架取栓称为“逆天技术”。他说:“传统的静脉溶栓受到时间限制,而且对大血管堵的患者束手无策,现在有了支架取栓技术,对超过4.5小时的大血管堵住的患者,都可以去开通血管,给病人一个很好的恢复机会,从而降低缺血性卒中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2015年,随着取栓支架等新型器械的引进,缪中荣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支架取栓手术。其中有一个病例让他至今记忆深刻,当时正是农历的大年三十晚上,急诊送来了一位50岁的女患者,当时已经出现了偏瘫失语的症状,在给她的家属介绍手术风险时,患者的女儿是个孕妇,就从坐的平车上跳了下来,表示她完全听医生的。结果很快就进行了取栓手术,术后患者就可以走路说话了。

缪中荣说,之所以对这个病例记忆深刻,是因为自己经历的很多病例,由于患者和家属不了解这项技术,在医生反复做工作,患者到处询问打听的过程中,时间就被耽误了。虽然支架取栓也是高风险的手术,医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确定手术会成功,但总体效果要远远好于不做手术。

支架取栓技术一经出现就引起了卒中治疗领域专家的高度关注。他们有的人对此非常好奇,也想先尝尝“螃蟹”的滋味,但也人对在大脑里“动手脚”的效果将信将疑,缪中荣就带头在各种会议上进行宣讲,并通过漫画等形式,以科普的形式介绍这一技术。2017年,在某次大会吃早餐时,一位80多岁的老专家走到缪中荣身边告诉他:“我支持直接取栓,如果大血管闭塞,我肯定会建议直接去导管室。”

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步入2.0时代

2015年6月25日,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在北京成立,缪中荣当选为首任主任委员。在神经介入分会成立的同时,中国卒中学会正式发布了《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5》,将使用支架取栓装置进行机械取栓列入为Ⅰ类推荐,A级证据,血管内治疗迎来全面发展的新机遇。

“在2015年之前的几年,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研究就像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缪中荣说,在这个时候,学会做了大量的研究来证明这项技术与溶栓相比到底有没有优势。

2015年8月,由缪中荣领导的中国17家医院参与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多中心前瞻性登记研究(EAST研究)在线发表于《Stroke》杂志上,评价了高危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治疗后30天的疗效及安全性。该研究提示,对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具有低灌注症状的患者,血管内治疗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及较高的技术成功率是可以被实现的。这是我国首个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的大型登记研究,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一项研究球扩支架血管成型术及自膨支架治疗的研究,对于中国乃至全球该治疗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png

EAST研究发表在《Stroke》杂志上

“随着五项随机对照研究相继在《新英格兰杂志》发表了阳性的结果,证实血管内机械取栓可以使特定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获益。”缪中荣指出,“我国的指南和美国指南都对适合患者的血管内治疗给予了最高的推荐级别和证据级别,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已经步入2.0时代。这种变革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治疗流程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缪中荣的组织下,中国卒中学会编写了《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等7个缺血性脑血管病专家共识及指南,覆盖了整个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各个病种和各个环节,推动全国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规范有序发展。今年7月1日,在2015年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补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8》正式发布。新指南总结目前有关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适合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临床可参考的标准及管理方法。

打造神经介入的“新东方”

“一个好的技术来了以后,大家都是争相去做,这就存在着一个技术的规范问题。如果医生经验不很充分,或者医院的条件不是很好,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就会增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学会就有义务来做这一技术的规范和培训,把成熟的经验逐步地进行传播。“缪中荣说,神经介入分会成立以来,已经举办了三届年会,并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等大型会议上设置专门版块,邀请国内外专家前来讲课,对前沿的神经介入技术进行传播和讨论,受到广大参会医生的欢迎。

6.png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年会

7.jpg

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介入板块精彩瞬间

为了推进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整体水平,更快地实现1.0版向2.0版的转换,2016年3月19日,中国卒中学会启动成立了“中国卒中学会国际卒中介入培训学院”。这是全球范围内第一个推广急诊取栓技术的专业化培训学院,致力于培养专业从事急诊血管内治疗的人才,更快地推广急诊取栓技术,持续改进卒中急诊流程,引领中国卒中诊治步入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卒中学会国际卒中介入培训学院被称为神经介入界的“新东方”,多层次的课程设计、个性化的培养体系深得学员们的认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杨新光医生参加了中国卒中学会国际卒中介入培训学院举办的2017年神经介入高级取栓班。杨新光说,“我作为学员,额外的珍惜这难得的机会,早早的来到学院,距离开会还有1个多小时。然而缪中荣教授居然到的更早,足见他对课程培训的严谨和重视的专业态度!”

8.jpg

颈动脉支架置入技术培训班C组学员合影

据介绍,学院核心培训项目——“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培训班”,从2016年开始至今已经完成15期共600位神经介入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其中有92人经过一年的培训,通过答辩考核毕业。规范培训后的医生们平均取栓手术量比培训前提高了2.5倍,平均取栓成功率提高了20%。

针对目前国内脑卒中急救存在救治不及时、技术未普及、诊疗欠规范,指南未落实的问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还启动了《脑卒中急救关键技术全国巡讲》活动。2017年~2018年,《脑卒中急救关键技术全国巡讲》在全国各在城市轮流巡讲成功举办22站,巡讲采取现场培训与在线直播的相结合模式,参会专家约600人次,现场参会医师约4200人次,网络视频覆盖33000余人次,将卒中急救关键技术,尤其是急诊取栓技术推广到了五湖四海。

“脑卒中急救关键技术全国巡讲”推出后,受到了专家和医生的一致好评。在接受培训后,一位医生留言道,“非常好,纯干货!醍醐灌顶,拨云散雾!天坛经验,天坛标准,指导我们避开弯路陷阱,引领我们走向规范标准!非常感谢各位大咖、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相见恨晚!”

另一位在天坛医院接受过培训的医生也表示,自己不仅学到了技术,而且在理念上也得到了升华。“缪主任对我们说,介入医师不是管道修理工,咱们不是为了做而做,一定要充分结合每个病人的症状、侧枝代偿等情况,合理选择病人。”他说,这都让自己去思考,如何评估一个病人、一台手术,而且在提醒自己不能眼里只有手术。

缪中荣说,新的机遇已经来临,只要做好技术的推广、规范,中国全面进入卒中救治2.0时代的步伐一定会大大加快。

新天坛,神经介入“梦之队”启航

当年决定引进缪中荣,天坛医院的领导更多的是站在整个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的。在神经内科外科化,神经外科微创化的背景下,脑血管病将不再存在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之分,所有的脑血管病医生都会围绕着脑血管病开展融合的治疗。在这方面,天坛医院又先行了一步。

在搬迁到新院址的同时,天坛医院打通原来的内科和外科界限,成立了神经介入中心。新的神经介入中心共有32名医生,其中29位博士毕业,15位有正高职称,7位是博士生导师,实力非常强大。“在我们中心,副高以上的医生都在国内神经介入界小有名气,杨新健、李佑祥、姜除寒三位教授都是圈内的顶级高手。”缪中荣告诉我们。

image.png

神经介入中心团队合影

融合在科室层面率先实现了。“无论是人员、平台、还是医院的环境,都得到了一个非常大的一个提升。”作为中心主任,缪中荣表示,这个时候他再次想起王拥军当年的提醒,认真思考发展的“量与质”关系,更好地进行长远的谋划。

在和院领导和吴中学教授充分沟通和酝酿后,缪中荣决定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大胆改革,探索一种独特的管理方法。针对中心专家云集,群星璀璨的现状,通过严格的竞聘过程,中心决定聘请缪中荣、杨新健、李佑祥、姜除寒四位教授为首席专家,不直接管理临床组,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指导疑难病手术、培养学生和开展临床研究上来,首席专家将是中心发展的火车头。

10.jpg

首席专家:姜除寒 缪中荣 李佑祥 杨新健(从左至右)

缪中荣解释道:“因为神经介入专业目前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很多临床问题亟待解决,这就需要开展大量的临床研究。四位首席专家临床经验丰富,德高望重,而且都是博导,都承担着国家级或省部级课题,拥有自己的研究团队,所以临床研究将是首席专家的重要任务之一。”

据介绍,目前中心共有两个病区,分为8个组,共有68张座位,最多时可以扩大到90张床位,收治病人数量比原来在老院址时增加了20%。缪中荣告诉我们,因为急诊介入治疗将来会越来越多,所以8个组长绝大多数是70后,年富力强,在国内具有很高知名度,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给他们机会领导一个临床组,是保证临床治疗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11.jpg

组长:贺红卫 穆士卿 马宁 高峰 张静波 吕明 刘爱华 莫大鹏(从左至右)

同时,针对两个科室原来一个科室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一个科室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历史,合并后每个临床组既有擅长出血治疗的专家也有擅长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专家。“如果组长擅长出血介入治疗,副组长就是擅长缺血介入治疗,这样经过半年到一年的磨合和共同提高,每个医生都可以全面掌握神经介入治疗技术。”缪中荣对中心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阅读数: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