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华:一个神经介入专家的儒医人生路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专家访谈录(九)

1.jpg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悬壶济世,妙手神医,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是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刘爱华教授微信主页的个人签名。

这样的签名,不仅反映了他的个人志向,更是对自己时刻的鞭策与警醒。

对待我们的采访,刘爱华也像对待自己的每台手术一样,每个问题都认真思考,一丝不苟地回答。如此谨慎认真,在对众多医学专家采访中并不多见。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儒医”的形象逐渐浮现在笔者脑海中,虽然他自己未必意识到如此。


选择介入,因为它对病人的价值更大

“夫孝,始于孝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是《孝经·开宗明义》的一段名言。刘爱华的医学之路正是从“孝”出发。在他小时候,由于医疗技术比较落后,父亲因病早早离开了人世。至亲的离开,在他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也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学医愿望,他多么希望像自己父亲一样的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

人生到处知何似,无心插柳柳成荫。在报考硕士研究生时,刘爱华最初的志向是骨科,但命运把他安排到了神经外科。“到神经外科我是‘被动’的,但学习神经介入我却是主动的。” 2001年,在他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北京天坛医院吴中学教授做的一台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没有神经外科常见的开颅血腥场景,手术时间也很短,病人只有很小的创伤,很快就恢复出院了。这令他印象深刻。

“选择开颅,患者的恢复期可能是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而介入治疗对患者的损伤来说是微创的,大部分患者在术后几天就能基本恢复正常生活”。进一步查阅文献,直觉告诉他神经介入技术将能在挽救患者生命过程中发挥更大的潜力,既能减少患者的创伤,更能体现医生的治疗价值,就下决心去学习这门新技术。

当年他以优秀成绩硕士毕业,就已经获得几家省级三级甲等大型医院的工作机会,但心有所属的刘爱华还是毅然决定报考录取机会渺茫的中国神经外科医学殿堂--北京天坛医院攻读神经介入临床博士,努力加运气竟然如愿以偿被中国神经介入开拓专家吴中学教授相中录取。

面试时吴老师给他讲,做神经介入要 “吃”很多X射线,对医生身体可能会有较大的损伤,很多人会吃不消,无法坚持下去。而刘爱华从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愿意承受这份代价,毅然选择了神经介入专业。在吴中学教授门下度过三年的博士生涯后,毕业因成绩优异留在了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成为正式员工,至今奋斗在临床一线。虽然放下了手术刀,但拿起了神经介入这门利器,治愈了更多脑血管病患者,收获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远远高于汗水与时间的付出。

选择,对于刘爱华来说,从来不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也不是为了获取更高的社会地位,而是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作为一位医生的价值。


追随大师,付出再大也无怨无悔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是司马迁在为孔子从做传时留下的名言。在“高手如林”的天坛医院,刘爱华不仅仅学到了最前沿的神经介入技术,而且有了很多与学科同行“高山仰止”的专家密切接触的机会。

“除了吴中学教授,我还陪王忠诚院士、赵继宗院士和王硕主任委员等‘大家’出过诊。近距离的接触这些学术巨匠,对我有很大的影响。” 刘爱华说,这些大师们的严谨,努力和善于利用时间都让自己受益匪浅。

“赵继宗院士已经73岁了,依然每天6点钟起床,风雨无阻。在6点到8点之间,做自己的学术研究,因为他8点以后时间就不属于他自己的了。”刘爱华告诉我们,通过这样一种“挤时间”的办法,赵继宗院士做到了繁忙的社会工作与学术研究之间的两不误,而且到目前为止,赵继宗院士所有的临床工作与手术都是亲力亲为。

“具有同样工作方法的还有天坛医院王拥军院长,每天6点钟起床,数十年如一日。“他们为什么成在繁忙的临床工作和行政管理之余取得巨大的科研成就,有时间的积累,有目标的激励,也有他的严格的时间管控和持久的坚持,可能是几方面促成的。”他说。

2.jpg

刘爱华说,吴中学教授也是同样为达成目标身体力行。吴老身体不好,但只要有手术,不管多晚多难都要完成。这些大师们的正面激励也让刘爱华一心扑在工作上,希望有一天也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我不知道累,在读博士的几年里有时连续好几天都不能回家。甚至造成了身体的疲劳透支和家庭的严重不睦,但我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王拥军院长在央视‘开讲啦’栏目中将医生分为三个层次—合格的医生、优秀的医生和卓越的医生。经过自己近二十年的努力,现在勉强可以说是一名优秀的医生,但离卓越还很遥远,但是会向卓越看齐。”刘爱华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对自己的期望。

刘爱华表示自己的研究方向为脑动脉瘤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在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成立后,他也开始专注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并希望加快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挑战病魔,见证生命力量之顽强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这是儒家对君子的立身要求。在当今这个时代,作为一位大有作用的医者,除了要有远大的志向,还要在汹涌而来的科技浪潮中勇立潮头。

现代科技的进步使得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医学领域,神经介入就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从读博士开始,刘爱华就亲身见证了这样一个突飞猛进的大发展。

“对于颅内动脉瘤,最开始我们只能做窄颈的,当时没有支架等辅助技术,宽颈动脉瘤只能开刀。随着支架技术、球囊辅助、双微导管技术等技术的发展,目前95%以上的动脉瘤都可以尝试做介入治疗,以前这个比例只有20%-30%。”刘爱华说,随着介入技术的进步和材料学研究的发展,现在对宽颈动脉瘤和复杂的巨大型动脉瘤也能通过介入微创治疗。例如,以往对很大体积的动脉瘤,不论开刀还是介入,治疗效果都不太好,复发率和病死率也很高,但近年来随着密网支架的上市,原来的难题也将迎刃而解。

刘爱华所在的天坛医院神经介入团队“脑动脉瘤介入治疗”在2009年获得全国医药业科技进步一等奖、“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临床研究”在2011年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后循环脑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研究”在2013年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成果完成证书。

此外,刘爱华还参与了脑动静脉瘘的科研攻关。“动静脉瘘介入治疗不是我们最先开展的,但天坛医院神经介入团队的贡献是显著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我读博士时,最初的成功率不到15%,这15%里面还包括了多次治疗的病例,但现在的一次性治愈率超过90%。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近十年来做了1000余例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可以说在国内甚至世界可能是单中心数量最多的。”同时,天坛医院神经介入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经眶穿刺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静脉入路ONYX胶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科研攻关,他参与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创新往往也伴随着巨大的争议。2008年,一位年轻女性患者因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在四处求医无门的情况下来到北京天坛医院。患者的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基底动脉则是整个脑部供血最关键的血管,下面就是生命中枢“脑干”,同时患者动脉瘤体积又特别巨大。“患者的脑干挤压得像张纸一样。” 刘爱华说,常规的手术方式都已经没有治疗的条件,天坛医院李佑祥教授和杨新健教授对患者全面评估并做详细预案,最终通过基底动脉闭塞术为患者进行了治疗。“闭塞基底动脉,让动脉瘤失去供血的基础,并且患者其它的血管有代偿能力,从而使其被成功救治。但同时这种治疗方式也面临着巨大的争议,至今还有部分专家持不同意见。因为一般来说,对于基底动脉而言,缺血的风险要高于出血。但这种治疗方式我们开展了20多例,只有一例死亡2例较重并发症而重残,这种治疗对于濒临死亡的巨大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总体疗效好的,” 他说,“有的病人来的时候已经用了40多天呼吸机,但手术后恢复非常好,尤其是年轻的病人,代偿能力强。不少患者手术后我们都认为会死亡至少会留下很大的后遗症,但他们竟然奇迹般地完全恢复了。”

3.jpg

“尽管这只是个案,但作为医生能够在一个重要的关键点给患者一个积极的方案,有时也能柳暗花明,我想这就是做医生的意义。”刘爱华说。


迎接未来,我们还将大有作为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是中国古人对于医者的厚望。刘爱华表示,在诊疗过程中,更多的决策都需要医生来做,因此医生就应该负起更大的责任,要更有同情心。而做好一个疾病的治疗,医生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手术台,更体现在预防筛查、临床科研、流程改进、器械研发乃至科普扶贫等各个方面。

在我国,动脉瘤人群的患病率是2%~7%,按5%计算,潜在动脉瘤人群就有将近5000万人。刘爱华说,虽然基数很庞大,但事实上患者的发病率很低。现在医学面临的关键问题是把那些不稳定或者破裂的动脉瘤筛查出来,因为动脉瘤被称为“不定时炸弹”,病人也可能一辈子没事,但是一旦发生出血,三分之一卧床,三分之一死亡,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能活下来。因此,刘爱华建议如果有脑动脉瘤家族史的人群,35岁开始就应进行体检筛查,一般人群45岁以上按国际标准都应该进行检查,如果体检正常,每五年再进行一次头部的血管检查,如果不正常,就应该每年密切观察。他说,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脑动脉瘤治疗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已经低于2%,就是说98%的病人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死亡率远远低于1%。即使破裂动脉瘤,经早期治疗,绝大部分患者不仅可以长期存活,其中近70%患者生活良好,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就有30-50%左右的死亡率。

急诊破裂动脉瘤的“绿色通道”模式有利于提升动脉瘤患者的临床预后。他说,天坛医院有十余年的脑血管病急诊的绿色通道建设经验,目前已经将当初70%~80%的治疗效果欠佳,转变为接近70%的治疗良好,实现了重大的飞跃。在这个过程中,他一直参与其中,深感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广普及绿色通道非常有必要。他还告诉我们,这些年来技术的进步对于神经介入治疗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以前对颅内动脉瘤是以栓塞为主,现在有了密网支架和覆膜支架,就可以不用栓塞了。除了参与天坛医院的很多课题之外,他正在与北京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合作进行联合攻关,研制可降解的金属支架。目前,这一研究即将进入动物实验阶段,一旦取得成功将对大大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疾病的治疗与否,预后有天壤之别,在这个领域我们还将大有作为。”刘爱华告诉我们,作为医生,目前自己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就是“动脉瘤的破裂风险评估”,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未破裂动脉瘤的检出率提高了,一部分动脉瘤在患者整个生命周期都不会破裂,如果全部治疗势必存在过度干预、医疗资源浪费现象。但是如何筛查有破裂征象的动脉瘤并进行及时干预现在还没有明确指南,所以自己希望通过建立科学的研究指标体系,来对未破裂动脉瘤破裂风险进行量化评估,以期对临床工作进行科学指导。具体内容包括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相关机制研究(包括动脉瘤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分子病理、基因测序、最新影像学技术等),通过权衡动脉瘤的自然风险和手术风险,再进行决策是不是该进行手术治疗。

4.jpg

同时刘爱华还参加了大量的科普和扶贫工作,这些年先后在山西、湖南等革命老区,以及西藏、新疆、青海等边远省区都进行了医疗方面的帮扶。刘爱华说,他愿意身体力行缩小边远地区与大城市的医疗差距,努力提高国内基层医院临床医师的治疗水平,让普通老百姓能够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医学这条路漫长且曲折,但他的脚步不曾停歇,他的探索也不曾停歇……

阅读数: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