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OCIN|张永巍:眼光与格局决定了OCIN的发展
微信图片_20211007183334.jpg

“OCIN能取得现在的发展成就,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团队老一辈专家的眼光和格局非常厉害。”张永巍教授说,也可以说是眼光和格局,决定着OCIN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

本期访谈嘉宾: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 
张永巍教授
2.jpg


“其实我一直都是内科医生”

微信图片_20211007183444.jpg

对于这种眼光和格局的体会更加深刻,还因为张永巍教授是一位内科医生,而且是一位从2000年开始就加入团队,跟着一群外科医生一起学习介入的内科医生。

“很多人都以为我是外科医生,其实我一直都是内科医生。”张永巍教授笑着介绍说,自己1999年从海军军医大学本科毕业后就留在了长海医院神经内科。2000年,丁素菊教授担任神经内科主任后,看到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前景,就决定安排几位医生去学习介入。

“当时,大家说都在讨论国内哪个中心做得最好,应该去哪学。丁主任就说,‘不用,咱们本院神经外科学就行’。”张永巍教授说,自己记得非常清楚,刚刚过完十一假期,他和另外两位同事就被安排到了神经外科学习介入。

我们无须讳言,一直到现在,很多专家都对技术绝活高度保密,一是自己学来确实不易,二是担心“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父”。

“都是一个医院的,能教我们真东西吗?”

张永巍教授开始也有这种担心,但来到神经外科后,他发现这种担心完全不必要。

“2001年的第一届东方会上,美国的一位做神经介入的教授介绍了动脉溶栓技术,刘建民教授就说,你在神经内科接触到急诊病人,以后这个工作就交给你来做。那时候,我还是住院医,技术经验还不多,所以从2001年底开始做动脉溶栓,只要遇到狭窄等问题,刘建民、许奕、洪波等教授,不管是半夜还是什么时间,不管他们手头有什么工作,总会有一位过来陪着我。”

张永巍教授说,2003年,医院拿到了上海市科委的两个重大项目,一个是在中国刚刚兴起的卒中单元医疗模式,另一个是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主要是重点攻关颈动脉狭窄、血管狭窄等疾病。以此为契机,刘主任与丁主任商定要共同合作成立脑血管病中心。

张永巍教授说,正是前辈专家所具备的这种眼光与胸怀,使得长海团队在一系列新技术的开展方面都起步得比较早,这也是团队能够在全国率先开展卒中中心建设,进行新技术取栓的重要原因。

“对标国际”

连一点点的细节都不放过

微信图片_20211007183444.jpg

2001年10月25-29日,首届东方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大会在上海长海医院科技楼会议中心举办。从那时起,张永巍教授与OCIN一起走过了风雨兼程的20年。

微信图片_20211007183450.jpg

“第一届东方会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那时候大家都没有经验,但是一定要做。大家都感到心里打鼓,不知道会办成什么样。”张永巍教授说,2006年以前,因为没有请专门的会务公司,所有的工作,从学术安排到会议接待,包括所有的细节,比如住宿、吃饭,都是团队的医生自己来安排,“甚至包括会场的椅子要摆多少个,全部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到位。”

张永巍教授说,虽然还没有什么办会经验,但刘主任却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而且是“一种追求完美主义”的要求。

“例如,刘主任提出要对标国际,严格控制每个讲者的发言时间。我们在会场就反复测试,怎样让播放的幻灯到时间点就直接黑屏,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医生在研究怎么操作。规定20分钟的讲课,20分零1秒直接黑屏,时间精确地卡到分钟。这是当时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之一。”

张永巍教授说,直到现在,国内的很多会议还都有很多演讲拖堂,而20年前,东方会就从技术上实现了严格控制讲课时间,分毫不差地按照日程进行。

“对标国际”,确实是连一点点的小事都不放过的。

“讲课内容设置、会场安排、同声传译……,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这种完美主义的要求。”张永巍教授说,在日程设计上,参加OCIN的讲课内容都是会务组提前反复策划的,会根据会议需要和每位讲者沟通很久,对每位专家提出非常具体的选题要求,甚至对PPT的框架设计都会进行详细的沟通,从而让日程安排更成体系,更有新意、更切合当年国际国内最前沿的内容,这样才能让参会代表收获更大。

“我们是真正与OCIN共成长的。”

张永巍教授说,从最开始几年负责接待、“打杂,到后来负责会前、会后的宣传、会议的科普,再到2017年以后负责急性卒中专场的组织和安排,自己也在慢慢成熟起来。

从医生的角度,通过参加OCIN,一方面可以极大地开阔自己的眼界,另一方面可以较好地实现技术的规范化。

“通过OCIN的培训,很多不同科室的医生,在遇到同类的患者时,都会制定相同的治疗方案,而不是外科、内科、介入科都有各自不同的治疗方案。”张永巍教授说。

做中国神经介入医生

最喜欢的一个平台

微信图片_20211007183444.jpg

北京时间2020年5月7日5时,由长海医院牵头组织,脑血管病中心杨鹏飞教授和张永巍教授为第一作者,刘建民教授为通讯作者的“中国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直接动脉治疗的疗效评估”(DIRECT-MT)研究,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以原创论著形式正式发表。

DIRECT-MT研究显示,单独血管内取栓术不劣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取栓术,证实了急性脑卒中大静脉闭塞病人跳过溶栓,直接取栓,同样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谈到如何利用OCIN平台进一步推广直接取栓技术,张永巍教授觉得需要做的事情还特别多。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技术的规范性,同质化水平。张永巍教授告诉我们,现在,OCIN学院以及很多OCIN的培训课程,全部都在围绕同质化水平的提高来做。此外,长海团队还在推动成立区域联盟,包括已经成立的长三角体系,力图在长三角四省一市所有的县尽早实现取栓的同质化、规范化。

二是继续牵头做好针对中国患者人群的规范化临床研究。“中国的患者数量是巨大的,但是中国医生在临床研究能力和思维方式上还比较缺乏,OCIN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带领这些有志于做临床研究的中国医生,共同提高研究能力,打造成为一个世界级大家认可的研究团队”。

三是与中国的神经介入医生,以及合作单位,更好地进行临床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未来,创新是我们OCIN的一个主要方向。”张永巍教授说,OCIN最早主要是一个交流平台,未来更要成为一个引领研究、引领创新的平台。

谈到即将到来新的20年征程,张永巍教授提出了自己的愿景:

“未来二十年,OCIN一定要做中国神经科医生最喜欢的一个平台。

希望中国的神经医生都喜欢参加OCIN的活动,继续保持被中国神经介入医生认可,把前辈专家们打下的基础进一步保持好。

“未来二十年,要把OCIN变成中国神经介入医生提高自己能力最重要的一个平台。”

“我们希望全面提高大家的能力,这个能力不仅仅是手术技巧,还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等等,我们希望通过OCIN,大家的这些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未来二十年,OCIN要继续做大家展示自己的国际舞台。”

OCIN力争在神经介入领域当中,能够代表中国神经介入的年轻医生,在国际上发出声音,获得认可的平台,继续做中国神经介入人和世界沟通的窗口。

“我不像前辈们站得那样高,但我希望自己做一个有着很好执行力的人。我们一定继续坚持OCIN一以贯之的宗旨,在新的20年,为OCIN的强大添砖加瓦。”张永巍教授说。

微信图片_20211007183458.jpg

张永巍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 

脑血管病中心

副主任医师,师从刘建民教授。中国卒中中心管理指导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国家卫健委脑防委脑血管病急诊专委会常委及重症脑血管病专委会委员。

阅读数: 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