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IN2021|精彩回顾:立足东方接轨国际,论道脑血管病诊疗新时代

微信截图_20211026092150.png

2021年10月20-24日,东方脑血管病大会(OCIN)2021正采取线下为主,辅以线上传播的形式于上海黄浦江畔火热召开中。

10月23日,OCIN 2021国际专场于云端顺利举办。来自EACoN 、SNIS、ESMINT三大国际学术组织的众多国际脑血管病领域知名专家相聚OCIN国际专场,通过病例解析、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等形式,传播先进理念,携手为OCIN 2021贡献一场国际视野与中国经验的充分对话。


EACoN-OCIN

多维讨论深探讨,对话FD临床应用新思考

微信图片_20211026142144.jpg

大会由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刘建民教授、杨鹏飞教授、来自冈山大学的Kenji Sugiu教授和来自韩国神经介入学会的Sang Hyun SUH教授致辞,各位教授展望了中日韩三国在脑血管病领域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并期盼下一届OCIN和EACon的再聚首。

微信图片_20211026142148.jpg


向上滑动阅览

来自Hyogo College of Medicine 的 Shinichi  Yoshimura教授进行了机械血栓取栓技术难点的经验分享,通过病例分享详细讲解了大血栓负荷时科采用的血管内治疗技术:1. 近端球囊加支架取栓或抽吸;2. 对侧逆行血管造影;3. 平行支架取栓技术;4. 支架回收器下血栓减少术。随后对动脉远端闭塞取栓临床研究进行了解读,认为对于动脉远端血栓,采取小支架结合抽吸导管是比较好的选择,无法取栓时可以采用动脉内尿激酶作为第二选择。

来自Gifu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Medicine的Yukiko Enomoto教授通过分析日本机械取栓临床研究的数据,提出手术时间与患者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并认为部分患者临床预后不良与手术入路选择失败相关,并分享了选择手术入路的决策策略。

来自Yonsei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dicine的Byung Moon Kim教授通过对ICAS-LVO相关研究的解读,提出ICAS-LVO在机械取栓治疗后可能会发生即刻或延迟的再闭塞,因此早期识别ICAS-LVO,并采用糖蛋白输注或支架成形术等补救策略,对ICAS-LVO早期再通以及改善远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来自Ajou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Jin Soo Lee教授分享了最近两项关于后循环闭塞的临床RCT研究BEST和BASICS结果,提出了影响后循环闭塞预后的因素有基础梗死体积、血管治疗再通时间、潜在的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对侧血流情况,对于顶部血管闭塞可采用抽吸技术,而血管主干闭塞可采用支架取栓技术。

来自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的霍晓川教授通过演示后循环串联病变和双侧后循环病变的诊疗经过分享,仔细讲解了针对后循环特殊病变的手术入路选择、治疗策略指定以及病变严重程度识别的经验。




向上滑动阅览

Nobuyuki SAKAI 教授深入描述多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后复发病例,提出血流导向装置对于治疗这类病人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治疗策略,然而术后仍旧会产生一些并发症,如远期闭塞等,因此需要开展进一步的实验与术后评估,优化血流导向装置在动脉瘤中的应用。

来自韩国的Hyun Seung Kang 教授指出血流导向装置对于治疗后循环动脉瘤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显著减少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不良事件,然而术后长期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治疗与他汀类药物治疗是十分关键的,尤其是抗血小板药物,术后服用至少6月。各教授对于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十分关注,纷纷叙述本中心方案,直播间的“头脑风暴”愈发猛烈。

来自韩国的Hyun Seung Kang 教授指出血流导向装置对于治疗后循环动脉瘤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显著减少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不良事件,然而术后长期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治疗与他汀类药物治疗是十分关键的,尤其是抗血小板药物,术后服用至少6月。各教授对于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十分关注,纷纷叙述本中心方案,直播间的“头脑风暴”愈发猛烈。

同样来自韩国的Deok Hee Lee 教授从影像学角度分析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动脉瘤前后的影像特征。Lee教授表示尽管DSA仍旧是血管内治疗检查的金标准,但是我们不能忽视CTA与MRA的作用,尤其是在术后长期随访过程中。对于术后随访,Lee教授认为应该根据患者既往病史与病变血管情况进行优化,早期复查可以采用CTA,减少肾功能损伤。Lee教授同时展示了动脉瘤病人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后CTA与MRA复查结果,表面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替DSA。Lee教授的演讲给我们术后随访策略提出了新的思考。

长海医院的吕楠教授通过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内28例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willis环以远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对于长期预后,仅有1例患者出现永久性残疾/死亡。

这证明血流导向装置对于治疗willis环以远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如血流导向装置内的延迟闭塞,动脉瘤分支血管阻塞导致的局部缺血等,这要求我们对于使用血流导向装置前必须有充分的抗血小板处理。规律、长期、足量的抗血小板治疗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同时不增加出血风险。

最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振教授就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进行汇报,陈教授认为血流导向装置能显著降低动脉瘤在破裂风险。然而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后循环破裂动脉瘤仍旧存在争议,关于血流导向装置的大型临床研究仍旧是必要的讨论在时间的流逝中不得不中止,然而各位教授的热情并没有丝毫减弱,我相信,这次交流必定能为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开拓新的方向。



ESMINT-OCIN

立足临床话前沿,详解AVM新进展

微信图片_20211026142144.jpg

10月23日下午的OCIN-ESMINT联合会议上,来自欧洲的专家分享了他们的宝贵经验。


向上滑动阅览

ESMINT主席Jens Fiehler教授和OCIN主席刘建民教授为会议致辞,Jens Fiehler教授预祝本次OCIN会议圆满成功,刘建民教授感谢欧洲同仁在会上分享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Rene Chapot教授分享了静脉入路栓塞AVM的最新进展。经静脉栓塞可作为治疗AVM的一个主要的方案,在处理一些深部困难的AVM时有着更好的效果。

Zsolt Kulcsar教授分享了脑膜中动脉栓塞治疗慢性硬膜下出血的最新进展。就适应证、影像评估、治疗的最佳时机等方面与中国专家进行了讨论。

Jens Fiehler教授与大家讨论了神经介入新技术需要多少循证依据的问题,并提出最小临床重要差异作为设计临床试验和改变临床实践的参考。

Alessandra Biondi教授分享了囊内装置治疗动脉瘤的经验,就器械选择和出血风险与在场专家展开了讨论。

Alejandro Tonasello Weits教授介绍了ANGICAT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就主要结论和对之后临床研究的启示进行了讨论。



SNIS-OCIN

推陈出新,洞察疾病诊疗新趋势

微信图片_20211026142144.jpg

接下来的OCIN-SNIS联合会议更加精彩,OCIN主席刘建民教授和SNIS主席Michael Chen教授分别为会议致辞,来自北美的专家带来了关于颅内动脉瘤囊内扰流装置、缺血性脑卒中取栓的最新动态,给各位同道带来了新的思路。

微信图片_20211026142201.jpg

Daniel Hoit教授介绍了动脉瘤囊内扰流装置技术。Mahesh Jayaraman教授就优化取栓流程进行了经验分享。Felipe Albuquerque教授介绍了《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的最新动态。Eytan Raz教授介绍了大脑中动脉M1的解剖对取栓术的意义。Michael Chen教授讲解了减少卒中无效再通的重要性。


OCIN国际频道充分体现了大会的国际化水平,通过线上与国外专家同行的广泛交流,分享先进理念和技术经验,共同促进国内外神经介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阅读数: 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