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器载道 道在器中:加奇生物出血产品创新方案亮相OCIN2022,与全国专家共展神经介入技术发展之道
《易经》曰: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有人说:道在器中,以器载道。意思大概是无形的道体通过有形的器用来展现,同时,有形的器用承载着无形的发展之道。
2022年12月18日,东方脑血管病大会(OCIN2022)顺利完成为期4天的学术日程,在上海圆满落幕。跟随着OCIN2022落幕脚步的,还有加奇生物在与会期间筹办的多场学术活动。
聚焦神经介入技术创新发展,加奇生物携多款全新上市的神经介入手术器械而来,联合全国各地在云端或现场参会的脑血管专家们以病例解析、专题演讲、手术视频演示等多种形式展现我国神经介入领域的创新成果,在全新器械的临床应用中共同审视脑血管病诊疗技术未来发展之道。 

嘉言录·菁艺求精

Jasper®SS弹簧圈亦柔亦稳 致密栓塞

 

12月16日,“嘉言录·菁艺求精Jasper®SS弹簧圈卫星会”率先举办。

以Jasper®SS弹簧圈的临床优势和在不同类型动脉瘤介入手术中的真实应用为核心,河南省人民医院邵秋季教授、珠海市人民医院刘永康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郭宗铎教授带来精彩讲课。河南省人民医院李立教授、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汪雷教授、金华市中心医院鲍翔教授共同主持会议。

邵秋季:Jasper®SS弹簧圈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

微小动脉发病率高,治疗有挑战性,动脉瘤腔小,微导管、微导丝及弹簧圈可能刺破动脉瘤壁。邵秋季教授分享了Jasper®SS弹簧圈的实际治疗案例以证明其性能优越性。

不论是后循环还是前循环的动脉瘤,Jasper®SS弹簧圈都表现出了良好的钻孔能力,填充完后致密栓塞,整体操作简单易行。一例因头痛起病的48岁女性患者,表现出双侧MCA动脉瘤,利用Jasper®SS弹簧圈填塞动脉瘤发现Jasper®SS弹簧圈通过迂曲血管的能力比较强;弹簧圈沿着动脉瘤的情况分布,填塞良好,整体操作简单便捷。对于串联动脉瘤,利用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整体填塞顺利。

刘永康:Jasper®联合Jasper®SS应用于颅内复杂动脉瘤及随访

刘永康教授通过数个实践案例介绍了弹簧圈在动脉瘤中的应用,不论是破裂的,还是未破裂的动脉瘤,Jasper®SS弹簧圈均体现出良好的穿透性,栓塞效果良好。对于比较大的动脉瘤,大圈技术也可以实现良好的栓塞效果。

以一名“脑出血后去骨瓣术后1月”的33岁女性患者为例。术前造影发现多发动脉瘤。先后选用JSS2mm*8cm、1.5mm*3cm弹簧圈栓塞,JSS2mm*3cm栓塞供血动脉,系统到位处理大脑前动脉瘤。释放3mm*15cmAtlas后,SL-10进瘤腔,再利用Jasper4mm*10cm,JSS2mm*3cm,2mm*2cm栓塞,术后半年复查栓塞效果良好。

总结来说,Jasper®弹簧圈5cm以上具有更大的一级螺旋直径,更节省弹簧圈;良好的顺应性,成篮稳定,更适合大圈技术; Jasper®SS超软圈柔软稳定,具备优越的“钻缝”能力,较小的微导管头端摆动幅度,更适合填塞与收尾;Jasper联合Jasper®SS栓塞可兼顾安全和经济;加奇Heralder DA更适合经桡动脉入路栓塞颅内动脉瘤。

郭宗铎:Jasper®SS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经验分享

目前国产介入耗材核心竞争力逐步提升,尤其是以加奇公司生产的Jasper®弹簧圈逐步更新,为动脉瘤栓塞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越来越多的中心提示介入治疗效果良好,创伤小,病人恢复快,复发几率不高。郭宗铎教授以具体病例向我们分享了弹簧圈的应用。

其中一位患者,男性,65岁,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非常隐匿,术前造影示基底动脉尖微小动脉瘤,选择Jasper®SS 2*2、1.5*3、1.5*2的弹簧圈进行栓塞,术毕造影提示栓塞效果良好。总结来说,Jasper®SS在实际应用中,有如下优势:Jasper®SS超柔顺设计,可实现致密填塞;Jasper®SS圈体柔软,寻空能力强,分布均匀;Jasper®SS填塞过程中无踢管现象。

汪雷教授为本场会议作最后总结。

他表示,Jasper®SS应用广泛,不踢管,对于迂曲难以到位的病变是很重要的。对于微小的动脉瘤病例安全性也比较高。质地虽然很软,钻孔能力比较强,填塞缝隙比较好。可以过马拉松填塞,比较远端的部位,有优势。有些夹层等闭血管操作时,可以使用Jasper®SS,性能优越。希望未来可以做进一步研发,为临床上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添砖加瓦。

求索·桡顺之道

“桡”路而走 经桡动脉入路行将且至

 

12月17日下午,“求索·桡顺之道:经桡专题会”接续神经介入新话题。

聚焦加奇生物自主研发的Tethys®中间导引导管在经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应用,及临床医生使用经桡动脉入路为病人开展介入手术全过程的真实感受,与会嘉宾们展望了经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手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本场专题会可谓大咖云集,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清海教授、南阳市中心医院温昌明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秋平教授共同担任会议主持人。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吴一娜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管生教授袁永杰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李聪慧教授先后带来精彩学术分享,刘建民教授、管生教授受邀为会议致辞。

曙光已显 经桡动脉入路代表未来

会议开始,刘建民教授作开场致辞。他指出,当前,临床上99%的冠脉手术都是采用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手术在此方面整体开展比较晚。虽然相较心血管介入,神经介入会更加复杂,但通过这些年众多临床医生们的不懈探索,现阶段已经找到了神经介入经桡动脉入路的有效方法,相关的技术和产品研发也在逐步更进,临床推广也在加速,本次会议上,有经验丰富的专家分享所得,相信各位都会有所收获。

管生教授致辞道,患者的需求就是我们医生努力的方向,经桡动脉入路和经股动脉入路带给患者的感受差距毋庸置疑。目前很多专家并不赞成这个经桡入路的通路,一是产品不成熟,二是学习曲线比较久,期望未来经过我们的努力,可以完成经桡超选弓上血管、建立通道的手术器械研发等必经之路,为我国经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技术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经验分享 经桡动脉入路有效且便捷

随后,讲课嘉宾们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汇报。

李聪慧:经桡动脉入路的神经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经桡入路脑动脉造影术后优势明显,患者可自行步入病房。神经介入选择经桡还是经股,最重要的是安全,其次是便利。李聪慧教授基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举例列举了经桡动脉治疗的病种。包括缺血性疾病如颅内外动脉狭窄、取栓、非急性期动脉闭塞后再通;出血性疾病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静脉性疾病如静脉窦血栓等。李教授表示未来相关的设备和材料的改善空间还大有余力,如转折处加固的中间导管、合适的超滑导丝等。

吴一娜: 经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治疗技术要点

吴一娜教授分享了经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治疗技术要点。她首先概述了经股入路,可能有穿刺部位出血、后腹膜血肿、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其次并发症可能会影响后续的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经桡入路更安全,病人感觉更舒适。目前很多中心已经开展经桡入路神经介入手术。吴一娜教授就弓上器械选择等技术细节作出详细的阐释,并结合实际案例介绍了经桡入路的具体操作。

紧接着,吴一娜教授进一步引出了经桡DA/DAC+Simmons导管同轴技术(R-DAS技术),该技术解决了频繁交换引起的血管痉挛或者头端不稳定的问题,利用同轴技术建立更稳定的通路。吴一娜教授列举了R-DAS技术在颅内狭窄中的应用,选择105cm Tethys®+Simmons导管,超选到目标血管后,通过两根泥鳅导丝的支撑,Tethys®上升到岩壶段,在支撑的过程中同时使用SV5的支撑导丝,在Tethys®导管内形成更好的支撑,对于远一点的病变这种办法也是切实可行的,除了大脑中动脉,使用R-DAS技术处理基底动脉中段重度狭窄也取得理想的效果。

同轴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也发挥了更好的作用,经桡Tethys®在复发动脉瘤中,79岁女性患者,10年前行左侧后交通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弹簧圈栓塞复发部分的治疗中将sim2支撑在颈段,让Tethys®裸奔到合适的一个中间段的位置。

总的来说,经桡动脉入路的神经介入治疗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几乎适用于所有神经介入诊疗。同轴技术的应用使得到位更加简化,专用经桡器械上市为技术应用提速。

袁永杰教授带来一场手术录播——利用Tethys®经桡动脉入路治疗双侧颈内多发动脉瘤1例。

患者为女性,58岁,发现颈内动脉瘤1月余。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余,未规律检测血压。术前造影提示左侧颈内动脉迂曲眼动脉段动脉瘤(大小6.52*8.7mm,颈款4.93mm),右侧颈内后交通段动脉瘤(大小2.2*2.94mm,颈宽2.15mm),拟行经桡入路双微导管单纯填塞。手术选择6F 105cm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125cm Simmons2导管等。Tethys®中间导引导管设计的优势在于便于输送、大内腔设计有利于多系统兼容,16cm远端柔软段有利于提高远端血管到位率,预塑型头端及更小的显影环更容易通过迂曲血管。

一般选用6F的薄壁鞘穿刺,穿刺成功后选择合适的角度后开始操作,首先针对眼动脉段动脉瘤,根据瘤腔大小陆续填入合适的弹簧圈后,可见动脉瘤填充完整,造影剂基本无渗入,填圈的过程中,Tethys®头端基本很稳定,后续调整导管后,填入两枚5*15,4*12的弹簧圈。针对后交通动脉动脉瘤,Tethys®很容易到达海绵窦段,导管无打折,管腔轮廓规整,利用0.035,V18导丝支撑,Tethys®支撑通路稳定性更佳,第一根微导管到位后,选择3*4弹簧圈填塞,第二根微导管又引入2.5*4.5,2.5*3.5的弹簧圈,既保证栓塞到位,又保证后交通血流通畅。术后栓塞致密,透视下看通路的情况无误,再缓慢退出导管。术后即刻CT无出血。

总结而言,加奇的产品,不论是出血,还是缺血性疾病,通路产品都是比较优秀的,不论是微导丝、还是中间导引导管,尤其是5F的中间导管可以通过6F的guiding,慢闭、急诊取栓等都会用到5F+6F通道的三轴组合,临床应用前景广泛。

主持人黄清海教授随后也分享了其中心的经验。

一般而言,1.105cm Tethys®+ 125sim2导管是一个标配,用来做超选。经桡入路很容易进入分支,进入桡鞘后可以让Tethys®直接裸奔,到弓上后再让sim2出头,泥鳅导丝可能会被分支挡住,从桡动脉到肱动脉,到锁骨下动脉,动脉是越来越粗的,Tethys®一般不会被挂住,除非血管变异,360度拐弯,明显s型改变等。Tethys®的优势正是在于16cm后的那一段,尤其是达到海绵窦段后,对于操作的好处更是显而易见。一般是在需要的时候放入SV5的支撑或v18的支撑,并非每个病例都需要。

齐飚:经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治疗病例分享

齐飚教授介绍了经桡入路在多个病例中的应用,包括左颈内动脉交通段多发动脉瘤、右侧颈内动脉C4段假性动脉瘤、右侧颈内动脉虹吸段重度狭窄等。后面的两个病例均选择了6F 105cm Tethy®+V-18组合使得支撑更稳固,后续治疗更方便。

温昌明教授总结认为,齐飚教授分享的病例实战型很强,技术全面,一组病例有左有右,有动脉瘤栓塞,有颅内狭窄,有慢闭开通,有pipeline的放置等,都能通过桡动脉入路。未来加入后循环的病理会更丰富我们的实战经验。

向欣:桡动脉神经介入临床体验

向欣教授带来了经桡动脉治疗的具体病例,尤其是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病例,包括困难椎动脉开口狭窄支架成形术,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等。以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为例,患者男性,38岁,因“颈枕部头痛2周”入院,术前影像提示左侧椎动脉V4段动脉瘤伴附壁血栓;左侧椎动脉迂曲。针对此病人,采取措施建立稳定的治疗通路是保证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必要保障。通过Neuron Max长鞘+6F加奇Tethys®中间导引导管建立通路,释放密网支架,支架展开效果良好。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加奇Tethys®中间导管兼顾了顺应性、稳定性、支撑性,是一款能完成建立良好通路使命的性能卓越的中间导管。

以循证证据为指引

未来需要在广泛合作中简化经桡操作

 

会议最后,主持人和与会专家共同就Tethys®导管实现高到位的技术要点各抒己见。

黄清海教授、李秋平教授总结表示,加奇Tethys®中间导引导管为手术提供了性能优越的通路导管,各位专家也在不断地尝试,顺应潮流,选择经桡动脉入路,未来Tethys®可以应用到更多的场景中。同时,未来也需要更多的研究支持Tethys®在治疗中是否能带来很好通路,如何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简化操作,也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期望未来有更好的合作机会。

阅读数: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