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的创新之路,从来都是一端系着医者智慧的火花,孕育着创新的理念;一端牵手企业,将这份灵感IDEA转化为现实硕果。
从中国首款弹簧圈问世,到Fastunnel 零交换技术的诞生,沛嘉医疗旗下加奇生物凭借始终如一的创新活力,全面布局神经介入领域,产品涵盖出血类、缺血类、通路类等全产品管线及解决方案,以“弄潮者”之姿,在我国国产创新性医疗器械领域蓬勃发展的浪潮中脱颖而出,留下深刻的创新足迹。
此次OCIN·创新谈邀请到加奇生物总经理王晨女士作为访谈嘉宾,从亲历者的视角,讲述了加奇生物充满挑战与突破的创新征程,展现了一家企业对于创新的执着坚守和使命担当。
1
机遇与使命的碰撞:启航神经介入赛道
当前,神经介入领域作为现代医学的前沿阵地,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改变着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格局,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喻并不为过。
但在20年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还处于蓬勃发展的前夜,神经介入领域的涉足者更是了了,加奇生物正是其“拓荒者”之一。
为什么选择神经介入这一在当时尚属“小众”的赛道?
王晨女士讲述了其中的缘由。
众所周知,加奇生物是由怀揣着对医疗事业的热忱与憧憬的张一博士与叶萍女士这对海归夫妇共同创办的。
2006年,加奇生物成立时,张一博士与叶萍女士机缘巧合下遇到了中国神经介入界著名专家凌锋教授,凌锋教授向他们阐述了神经介入的发展状况,指出当时神经介入治疗领域在全球范围内虽呈现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但中国临床使用的产品却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凌教授殷切希望,能有中国企业站出来,为神经介入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凌锋教授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是否能有中国企业以此为突破口,研发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弹簧圈,帮助中国自己的病患?
凌锋教授的一番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加奇生物前行的道路,也正是这份期许,坚定了张一博士与叶萍女士投身神经介入赛道的决心,并决定将弹簧圈作为切入神经介入领域的首个产品。
于是,中国首款弹簧圈-Jasper应需而生,填补了国内在弹簧圈领域的空白,为中国神经介入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2
从弹簧圈到 Fastunnel:创新源于临床需求
自 2006 年Jasper 弹簧圈起,神经介入治疗领域开始发生巨大变革,无论是颅内狭窄治疗,还是急诊取栓等治疗方式,都因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涌现,证实了对患者的显著获益,从而推动神经介入整体术式的迅猛发展。
加奇生物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变化,一方面,响应国家号召,紧跟国产替代的国家政策,另一方面,立足临床需求,不断丰富和完善产品线。其中,最新发布的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凭借突破性的零交换技术再一次开创了技术先河。
王晨女士提到,刘建民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颅内狭窄治疗过程中,由于器材需要不断进出进行交换,手术操作步骤繁多,不仅增加了手术时间,也提高了手术风险。基于此,刘建民教授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概念:能否将预扩球囊和输送支架的微导管相结合,从而减少手术操作步骤,降低手术风险?带着这个想法,刘建民教授将目光看向了处于国内神经介入领域排头兵地位的加奇生物,双方一拍即合,全力以赴投入到产品研发中。
然而,研发一款创新产品,从来都是挑战重重,技术瓶颈首当其冲,成为横亘在研发道路上的一座大山。
从理论上看,Fastunnel是将球囊和微导管这两款现有成熟产品相结合,看似简单,实则研发难度极大。例如,如何在保证球囊和微导管各自功能的前提下,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并且还要控制好外径,以确保产品具有良好的通过性。
在进行了大量实验和模拟,不断优化产品设计和结构后,Fastunnel成功研发并顺利上市,零交换技术为颅内狭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体验和预后效果。
3
规划与创新并行:聆听临床需求,坚持产品差异化
诚然,创新理念源自医生,但也让我们不禁好奇,为何加奇生物会成为理念的承载者?
对此,王晨女士表示,这并非偶然,而是加奇生物基于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和前瞻性规划的结果。
加奇生物深知,作为一家深耕于神经介入领域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全面布局,关注整个治疗领域未被满足的需求,以满足临床需求的多样化。
在研发过程中,加奇生物积极倾听临床医生反馈和需求,以确保研发产品的前瞻性。同时,不仅关注当前临床的治疗需求,更着眼于未来3 - 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需求变化,制定了5 年、10 年的长期规划,确定在不同阶段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研发之路充满挑战,产品开发更是艰辛。
随着神经介入手术术式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需要依靠神经介入手术进行治疗,这为加奇生物带来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王晨女士以加奇生物另一款明星产品Syphonet取栓支架为例,强调了其对差异化产品的坚守。
当Syphone取栓支架立项时,市场上已经涌现出了众多类似产品,且结构大同小异,多为快速上市的Me-too产品。
为此,加奇生物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调研之旅,以深入了解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在走访了国内众多医院,咨询数百名医生后,加奇生物终于明确真正的痛点所在,从而确定了产品定位。但毕竟我国的工程技术能力与国外还存在一定差距,要在成熟产品基础上做出改变,攻克的技术难题巨大。
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成功解决所有难题,更因为产品定位清晰,Syphonet取栓支架一上市就受到了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就此,王晨女士还特别提到一件让她印象深刻的意外之喜:
产品上市后,一位医生反馈使用Syphonet支架进行手术时发现可以用于 BASIS技术,即在取栓的同时进行球囊扩张,这一发现大大简化了手术步骤,使患者能够更快地受益。
王晨女士说道,原本基于自身理解打造的产品,意外满足了医生未被发现的需求,这告诫我们,倾听临床反馈永无止境,应以更开放的心态、更好的方式获取更多反馈,才能真正做出满足临床所需的产品。
多年来,加奇生物凭借深厚的研发实力、对产品研发的严谨态度以及对质量的严格把控,赢得了众多临床客户的信赖。而且加奇生物的营销团队已经覆盖全国2000多家医院,有能力将产品快速推向终端,让更多人使用。
4
形成合力:打造医工结合创新生态链
除技术难题外,资源协调也是加奇生物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挑战。
因为一个成功的产品项目背后,离不开内部工程师、外部高校、临床医生等各方资源的协调与合作。作为加奇生物总经理,王晨女士在日常工作中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协调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资源。
王晨女士认为,任何合作都离不开坦诚沟通,只要大家目标一致,坦诚地将问题和需求讲清楚,了解彼此困难,共同探讨如何推动项目进展,慢慢就会形成默契,建立信任,从而带来更多合作机遇。
基于这一共识,加奇生物在与各方合作时,充分尊重各方意见和需求,共同探讨解决方案。例如,在与临床医生合作时,有时会遇到医生想法在当前技术条件下难以实现的情况。这时,加奇生物会积极寻求其他途径,如利用集团内部的孵化器平台,将具有潜力但技术尚不成熟的项目进行孵化,并通过专利保护确保项目的知识产权。
除此以外,以上海理工大学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OPIC)为代表的神经介入交流平台的成立也成为创新生态链的助推器,对企业创新产品带来了积极影响。
王晨女士提到,在过往与医生的合作中,由于缺乏完善的创新保护机制,医生在与企业交流想法时有所顾虑,很多事情缺乏保障。而 OPIC平台打造了一个正规、有保障、在体制与规范内的创新环境,让医生能够放心交流,其知识产权和创造带来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护,从而更能激发他们积极提出创新想法的意愿。
同时,OPIC 平台汇聚了国内顶尖的医生团队,他们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和医学需求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判断,这为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见。
此外,OPIC 平台还促进了交流的规范化、透明化和组织化,在企业与高校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以加奇生物为例,通过 OPIC 平台与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在表面抗凝技术的开发项目中,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投入研发力量。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加速了产品的研发进程,还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5
你加我铸奇迹
从0到1,从1到16,回望过去,加奇生物的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和抉择。但做出好产品、创新产品的理念,助力企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守初心、克服困难。
经过多年发展,加奇生物在神经介入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公司产品线已经基本完善,在实现盈利的同时,也在行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随着我国神经介入整体诊疗水平与医师能力的提升,器械创新领域无疑迎来了“大航海”时代,加奇生物,也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
王晨女士对于神经介入行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并寄予厚望。
展望未来,加奇生物将继续秉持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不断追求差异化产品,同时加大在研发平台方面的投入,提升产品性能,探索新的技术领域。但加奇生物也深知,创新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整个行业的共同推动,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推动神经介入技术的不断进步。
正如公司名称“加奇”二字所蕴含意义的逐步演化——从加州带回创新火种在中国创造生命科学奇迹,到“你加我铸奇迹”,其中的“你”,便指代临床需求与临床客户等各方资源。
相信在加奇生物的努力下,神经介入领域将迎来更多创新成果,让健康的奇迹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绽放。
嘉宾简介

王晨
加奇生物总经理
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商管理硕士。有着近20年的医疗行业全面管理经验。起步于JNJ美国Cordis Endovascular市场部,然后回到中国担任销售经理。2010年加入加奇生物,是较早从外企转换国内企业职业经理人。于2016年接手加奇生物的全面管理,成功带领团队上市10余个新产品,打造行业认可的Syphonet取栓支架、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等产品,并带领公司实现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