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赵继宗:是否取栓,要根据指南而不是经验

编者按

2018年8月23~25日,由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北京医学教育协会、北京医学教育协会培训中心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美国Cleveland Clinic、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等多家中外医疗机构共同协办的“第十届新纪元国际脑血管病多学科共享大会”将在北京昆泰酒店举行。为更好地了解脑血管病治疗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情况,我们对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院长赵继宗院士进行了专访。

医维讯:10年来,新纪元国际脑血管病多学科共享大会在促进中外脑血管病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神经外科的权威专家,能否请您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中国脑血管病学科与10年前相比取得了哪些明显的进步?

赵继宗院士:

近10年来,我国的脑血管病治疗,无论是内科、外科,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外科方面,血管内治疗和手术治疗都取得了很多新的突破,尤其是近几年开展的复合手术,把神经介入术、开颅手术和颈内动脉的内膜切除手术,放在复合手术室来完成。使得无论是出血性疾病,还是缺血性卒中,都可以在一次治疗中解决问题。应该说,对病人而言,治疗的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医维讯:我们了解到,您主持的国家“十三五”规划项目“复杂性脑血管疾病复合手术新模式治疗技术研究”,采用复合手术新技术,探索闭塞性脑、心同源性血管病同治的新临床模式。这也和新纪元大会倡导的多学科共享是一致的,能否请您谈谈在开展脑心血管病同治,多学科共享方面,我们还需要进行哪些努力?

赵继宗院士:

大家要认识到脑心血管病的同质性,因为本身它们有很多的共性。从发病机理看,比如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糖、淀粉样变等,都是造成脑心血管病的共同性的病因。在治疗过程中,无论是脑血管狭窄还是心血管狭窄的治疗,也都有一定的共性。现在,复合手术改变了过去分科较细的状况,将内科、外科、介入等方法融为一体,在一次手术过程中,能够达到多科协作的治疗效果,应该说,这是有利于病人的。因此,首先我们要进行理念的更新。就是从医学的发展看,应当把病人看成一个整体,无论是脑、心,还是缺血、出血,在治疗过程中,都要打破学科的界限。其次,在整合的过程中,各科室应当通过互相磨合,实现优势互补,达到最好的诊治效果。

医维讯:近年来,支架取栓术成为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新热点,乐观者期望它能取得像冠心病支架治疗一样的发展,怀疑者认为脑卒中介入是高风险手术,对其发展前景有所保守,作为中国卒中学会的会长,对于这一技术的发展前景和推广,您都有哪些看法?

赵继宗院士:

取栓治疗是近几年发展比较快的一个技术,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关键是要掌握适应证。今年的美国卒中学会大会,把溶栓、取栓的时间窗进一步拉长了。过去我们一般认为,缺血性卒中治疗的时间窗是在4.5~6小时,但这个时间窗有点过窄,以致于很多病人失去了抢救的机会。通过临床观察研究,现在将这个时间窗扩大到24小时,意味着如果病人条件允许,还是应当积极进行取栓治疗。但是否采用取栓治疗的方法,都应当根据指南来判断,而不要根据各个医院,或者是医生自己的经验去做。因为指南是通过大量的病例,进行循证医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应当说,这才是有利于病人的。

医维讯:现在大家对脑科学的发展都非常关注。天坛医院今年在搬迁新院址后,将把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作为实体建设,建立十余个临床神经科学研究实验室,并参加国家脑科学研究计划。您能否透露一下未来一个阶段,我国在脑科学研究方面进行攻关的重点方向都有哪些?

赵继宗院士:

国家脑科学研究计划在临床方面,主要的目标是攻克与认知相关的脑疾病,包括血管性的痴呆、儿童自闭症,以及抑郁、精神病等。我们希望在从机理方面进一步提高认识,并研发出一些新的诊疗措施。今年9月,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将搬到医院的新院址,并将建设十几个进行基础研究的实验室,包括3.0的磁共振、7.0的磁共振、大数据、多组学的研究实验室。我想,这些实验室的建设,对于国家脑科学研究计划的开展,以及对脑疾病的深入研究,都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也希望全国的神经科学同道们,大家携起手来,共同为国家脑科学研究计划作出贡献。

阅读数: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