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快报|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急性颅内破裂动脉瘤:前循环夹层/梭形和血泡样动脉瘤相对更安全

微信图片_20180917162416.jpg

Acutely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Treated with Flow-Diverter St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急性颅内破裂动脉瘤:系统回顾及荟萃分析

image.png

F. Cagnazzo, D.T. di Carlo, M. Cappucci, P.-H. Lefevre, V. Costalat and P. Perrini

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 September 2018, 39 (9) 1669-1675; DOI: https://doi.org/10.3174/ajnr.

作者通过回顾20项研究的223个病人,对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急性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现状进行了回顾。

image.png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急性颅内破裂动脉瘤后,能获得较高的长期瘤内闭塞率(9.6个月闭塞率达到90%)。总体的并发症率为18%。当弹簧圈治疗或外科夹闭治疗不适用的情况下,使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是有效的治疗方式。对于后循环破裂动脉瘤,由于有27%的并发症,需要有选择性的使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理。

image.png

夹层/梭形和血泡样动脉瘤

和瘤样动脉瘤 ( 23%) 相比,夹层/梭形和血泡样动脉瘤治疗后的并发症率更低(13%;18% )。文献报道,弹簧圈栓塞破裂动脉瘤的并发症率约为12%(缺血性并发症为11%;出血性并发症为5.5%)。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破裂动脉瘤的并发症率约为16%。在最近的外科夹闭血泡样动脉瘤的研究中,术中破裂率高达41%。所以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夹层/梭形和血泡样动脉瘤可能更加安全。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后出血并发症更多发生在术后72小时之内,而缺血并发症更多发生在亚急性期。出血并发症较早出现的原因可能是:1)为获得血小板抑制率选用了更大的抗血小板负荷剂量,可能抑制了急性期缺血并发症的发生。2)额外的外科颅内手术操作,脑室引流或开颅减压手术。

缺血并发症较晚出现的原因可能是亚急性期血管痉挛的发生率较高,有可能是在治疗过程中微导管通过痉挛血管,在狭窄血管中血流减少,导致血管夹层或血栓形成,而后发生亚急性血管痉挛。

后循环破裂动脉瘤

image.png

文献回顾发现,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后循环破裂动脉瘤的并发症高达27%,致残致死率高达50%。可能和穿支急性梗死有关。

总结一下,前循环梭形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可能是最适合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类型,而对于后循环破裂动脉瘤来说,只有在别无他法的情况下,才应该考虑血流导向装置的使用。

阅读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