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朱良付:从诊疗技术提升到防治体系优化,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效率提升在路上

编者按:

2018年11月9日-11日,首届少林国际神经外科大会暨 2018 中原脑血管病论坛(SINC&CCDF)在郑州成功召开,会议的盛大规模和高品质学术质量在我国神经外科学术交流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大会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分论坛紧跟医学领域热点,会议内容前沿丰富,形式多样,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围绕AIS诊疗的学术盛宴。会议期间,医维讯有幸采访到分论坛主席,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的朱良付教授。

微信图片_20181119092305.jpg

朱良付教授在SINC&CCDF2018精彩授课

       医维讯:我们知道您和团队在此次大会缺血性卒中分论坛的前期筹备中花费了很多心血,会议已经落幕,作为分论坛主席,您觉得缺血性卒中分论坛对您而言是一份“满意的答卷”吗?

       朱良付教授:在大会执行主席李天晓院长的带领下,缺血性卒中分分论坛应该说是呈现出了我们预期的效果,要感谢所有参与分论坛筹备和运行的省医专家和国内外同道,感谢所有与会的听众。众所周知,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再通治疗目前是神经介入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血管内再通治疗已成为颠覆急性缺血性卒中传统治疗方法的新兴技术,大家都很关切这一领域的进展,所以此次大会是把这部分内容作为重中之重去准备。

此次SINC&CCDF缺血性卒中分论坛围绕急性缺血版块共设计了三个专场和一个培训班:

“中原论剑、迎刃而解”专场:这个专场瞄准取栓困难再通,邀请了国内外取栓经验丰富的大咖们,来自日本、广州、杭州、漳州、河南省郑州及各地市王牌医院的专家们无私给大家分享了他们在困难病例开通方面的宝贵心得,帮助大家迎难而上,提高取栓困难病例的再通复流率和安全性。

  聚焦卒中中心建设专场:考虑到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急救不能仅仅依靠取栓,组织化管理也很重要,卒中中心的建设在急性脑卒中的诊疗中至关重要,应着重强调“群众知晓、及时进院、专病专治”,因此,所以我们设计了卒中中心建设专场,并邀请国内在卒中中心建设方面具有典型特色的团队分享经验,这些卒中中心分别在急诊科、神经科、介入科、影像科以及多学科融合等主导下建立卒中中心模型;另外,考虑到医院层次,我们所邀请的专家团队涵盖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培训基地、高级卒中中心以及初级卒中中心,来自不同省份和不同级别医院。通过不同模型不同级别的卒中中心建设经验分享,相信能为与会者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急性缺血性卒中再通复流新进展专场:这个专场里面,我们邀请到了国内这个领域做的非常好的中心,包括上海长海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宣武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庆大坪医院以及河南省内的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专家们围绕大家最关心的系列焦点问题,比如怎么筛选病人更获益、更安全?抗血小板怎么用?怎么提高我们的再通率?怎么解决中国人最难处理的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大血管闭塞等,进行了精彩演讲和分享。

  手把手急诊脑卒中取栓操作培训班:11月10日晚上尚举办了“手把手”取栓培训班,现场非常火爆,我们准备了多个模拟器供学员们切身去练习取栓操作,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李强、李钊硕、周志龙、周腾飞等手把手向学员们传授血管内开通操作的关键技术和要领,学员参与度非常高,这种形式可以提升大家对取栓技术的认识,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使大家获益匪浅,部分学员还获得了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培训基地颁发的培训证书。

  另外,会议期间我们还安排了手术直播,让与会者直观的观摩到我们团队经验丰富的专家们是怎么用世界上先进的血管内诊疗技术对挑战性病例进行血管内治疗的,同时还安排直播会场的白卫星主任等解说讨论,使大家身临其境,应该是很震撼的。感谢我们手术直播的脑血管二病区吴立恒、周志龙、马振凯和脑血管三病区王子亮主任、顾建军、汪勇锋、夏金超及麻醉专家和导管室的技师、护理老师们,直播的3台手术都非常成功。

  总的来说,通过前期内容上的规划准备,以及宣传,会议期间我们看到与会人员参与的热情很高,虽然课程安排紧凑,时间有限,但一些话题还是讨论的很激烈很精彩。我们也鼓励大家会议结束后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继续交流。同时这次会议我们也采用了网络直播的方式,错过会议或者想重温会议精彩内容的同道,也可以观看会议直播的回看。


      医维讯:确实我们也看到,在神经及脑血管相关各大学术会议中,探讨介入相关的内容越来越多,参与的医生也是最多的,您如何看待神经介入学科的发展前景?

       朱良付教授:我们经常开玩笑用“三片加针管,中”来形容当前的诊疗手段和策略——“三片”一是指药片,代表内科;二是指刀片,代表手术;三是指嘴片,代表语言沟通、心里咨询;针管就是指的我们介入穿刺针和导管;“中”在我们河南是行的意思,这里指的是中医中药。严格的讲“针管”也应该算到“刀片”里,但介入具有微创的特点,所以单独叫“针管”。我觉得介入肯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甚至在有些学科,比如心血管,介入治疗已经是主要方向,所以在神经科或脑血管领域,介入肯定会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诊疗措施。

         从患者的角度来讲,创伤越小的治疗方式肯定是越为大家所接受,所以开展微创介入,也是患者的需求。从术者培养曲线来讲,首先当然任何一个专业的医生都需要终身学习,但相对于神经外科,神经介入学习起来进步更快,而且介入技术理念不断在刷新,介入术者的提升空间也更大,神经外科成熟一个术者最少需要5年,甚至10年以上,而神经介入术中在规范的高容量中心可能学习3到5年就可以做的很好。但这并不是说神经介入就可以很随意的开展,神经介入的并发症也是不容轻视的,外科我们国家已经有了成熟的培训体系,但介入培训规范方面,我国还有待完善,这也是需要我们去加强的。

  目前,中青年医师顾虑投身做神经介入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担心射线,但是随着防护技术的进步、介入器械不断优化和技术本身近年的大幅度提升,射线照射时间也随之减少。我们介入领域里很多前辈都很健康长寿的,并没有因为手术接触射线而影响到身体,我们常说人在做天在看,我们做的都是救死扶伤的好事,老天爷也会保护我们。所以我觉得这都不是问题。未来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医生愿意投身到介入技术的开展中。


       医维讯:您认为当前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救治水平的发展面临哪些瓶颈?对于如何突破这些瓶颈,全方位提升我国脑卒中急救效率,您有哪些思考和观点?

       朱良付教授:公众对脑卒中防治知识知晓率低、患者发生脑卒中后不能及时到达有脑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脑卒中患者进入目标医院后不能在第一时间接受到科学规范的救治是当前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救治面临的三个主要瓶颈,因此,我觉得在中国,脑卒中的救治强调“群众知晓、及时进院、专病专治”这12个字比单纯的去探讨技术更重要,只有突破这几个救治体系瓶颈,我们先进的诊疗理念和技术才能真正应用到患者身上,为患者带来最大的获益。

  群众知晓:改变此现状是我国缺血性脑卒中获得及时救治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的健康宣教让群众知道什么是中风、中风是什么症状、中风后应该怎么办等问题对提升我国脑卒中急救效率至关重要。比如让大众知道,出现嘴歪、偏侧肢体没有力、讲话不清楚等症状,即有可能是中风,应该在第一时间呼叫120,患者越早到医院,越有可能接受到溶栓和取栓等治疗,因为rtPA溶栓需要4.5小时内进行,尿激酶溶栓需要6小时内进行,取栓需要尽量在发病后6-8小时内进行(也有些患者在发病24内仍可获益于取栓治疗),患者越早接受治疗越有可能最大限度的恢复正常;有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可能发病之后几分钟到几小时又好了,但这是中风的前兆,不能掉以轻心,也应该尽快就医。

  及时进院:脑卒中患者不能及时到达有脑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是我国脑卒中急救在“真实世界”中需要突破的另一个重要瓶颈。我国不同地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这方面的改善需要政府、急救系统和医疗系统有机协调,通过优化转诊体制、建设区域性脑卒中急救网和使用现代化的转诊工具、信息网络等方式,帮助患者及时进到有能力救治的目标医院。

  专病专治:专病专治是指脑卒中患者进入目标医院后能够迅捷地接受到科学规范的救治,现在在我们国内,特别是大的综合医院,分科非常精细,科室壁垒比较强,而脑卒中的救治要求多学科协作,如果所涉及的科室各自为战,会耽误救治时机,而且容易造成漏诊误诊,所以我们需要以患者为中心,突破传统学科划分和科室壁垒造成的患者救治院内延误。这方面,建立学科融合的脑卒中绿色通道是有效的解决措施。河南省人民医院作为国家脑防委批准的中国仅有的七家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培训基地之一,已经建成了“溶栓取栓一条龙,所有患者都是VIP”的脑卒中绿色通道,并设置了15515920120的脑卒中绿色通道电话,郑州附近急性中风患者或家属拨打这个电话比找熟人、找领导获得救治要快的多,这个电话24小时由我们绿道小组医生拿着。

  展望未来,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在我们广大同道的努力下,在全社会的参与下,我国卒中防治的技术和体系会越来越好,但缺血性卒中救治效率的提升永远在路上,我们每一个医院都需要持续改进优化。

阅读数: 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