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波:MRA筛查脑动脉瘤应成为体检标配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专家访谈录(七)

1.jpg

“只要相信我的人,或者跟我有过一面之缘说了几分钟话的人,他如果不查脑MRA的话,就白认识我了。”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组长张静波教授在接受医维讯小编采访时,没有太多地强调自己在临床和科研方面取得的成果,而是一再强调要加大对脑动脉瘤的科普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患者在早期被筛查出来接受治疗。

很少谈及优良的临床成果和辉煌的手术经历,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们感受到的更多是一位有责任的医者对疾病尚不能有效控制的忧虑与焦急。

脑“动脉瘤”早发现早受益

之所以这样苦口婆心,是因为张静波教授见过了太多及时治疗而终身获益和心怀侥幸而酿成大祸的例子。

他有一位病人,当时是位79岁的女性患者,发现脑动脉瘤后并没有重视。“她说‘我不治,我有老伴儿的遗嘱还没完成,我还得上美国看我大孙子的房子’。我就说,‘您哪儿都不能去,马上住院,给您治疗’。” 张静波教授说,手术到现在已经过了7年多,这位患者状态还非常好。“7年跑了13个国家,就差国内的新疆西藏没有去过了。”

但相反的例子更多。“有很多病例都是医生,包括病理医生、B超科医生、ICU科医生、心脏外科医生,都得过这个病,也有医生因这个疾病而丧失生命。” 张静波教授说,和很多疾病不一样,脑动脉瘤不发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一旦发病就常常来不及抢救。

对于动脉瘤,张静波教授作了通俗的讲解。他说,动脉管壁就像自行车的内胎,所不同的是动脉内充满的是血液,车胎内是气体。如果内胎局部有磨损,充气时就会在磨损处鼓出一个包,破裂时就会漏气;同样的原理,动脉壁薄弱的地方受血流的冲击也会鼓出一个包,即所谓“动脉瘤”,破裂后就会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据统计,动脉瘤一旦破裂,第一次出血的死亡率达40%,第二次出血的死亡率为60%。动脉瘤出血后1年内发生严重病残或死亡者超过60%。因此,张静波教授表示,对此类病人应及时进行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及时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在疾病筛查方面 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

对于动脉瘤的危险性,不仅普通人认识不足,即使是医生,甚至是神经科医生的认识也不足。张静波教授坦言,即使是在天坛医院也有不少医生从来没有做过MRA检查,因为大家都认为动脉瘤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与自己关系不大。

“有一次上东北去讲课,我就问,在座的神经外科大夫们,你们都治疗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那么你们有几个人给自己做过脑血管检查?结果几百人只有两个人举手,一个在我们天坛医院进修过,听我念叨后给自己做检查了,另外一个则在日本进修过。”张静波教授说,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体检复查做得非常全面,而在中国,现在标准的体检项目中都还没有关于动脉瘤的MRA检查。

张静波教授表示,经过多年的实践观察,动脉瘤的发病率其实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么低,在某个年龄段,甚至可能高达7%~8%。传统教科书认为该病主要发生在40岁以后,但在临床实践中各个年龄段的病人都有,有的年龄非常小也查出了较大的动脉瘤。“我让自己家人都做了一遍MRA,一颗心才真正放下来。”

现在,张静波教授对90岁以上,甚至100岁以上老人的死亡原因非常感兴趣。他认为,虽然很多老人都被认为是无疾而终,但死亡一定有某种疾病的原因,而这种突然死亡最大的可能不是出在心血管,就是出在脑血管上。但由于中国人比较忌讳尸检,这些老人的终极死亡原因还没能得到很好的学术梳理。

同样,张静波教授认为在尸检方面,中国也应该像日本学习,凡是没有明确原因的死亡都应该进行检查,从中找到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再上新台阶。

要干就要负责任 要么就不干

谈到医学这个职业,张静波教授说,要干就要负责任,要么就不干,责任是最重要的。

据介绍,张静波教授在毕业后被分配到燕山石化职工医院。有一次值班时,他发现一位年轻的患者术后始终昏迷不醒。经询问护士,并为患者检查血气指标后,他通过查阅资料判断是上级医生为患者开的碳酸氢钠导致的。但医院当时并没有化解醎中毒的药物,他就让家属到市里买了药物给患者。几经周折,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他临走的时候拿他们一家三口的照片给我看,我就想一个家完整了。”张教授说。

在张静波教授的专业选择方面,“责任”两个字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燕山石化职工医院,他经常感到对有些病人的治疗会束手无策,这就让他萌生了到天坛医院深造的想法。

2.jpg

1999年,张静波教授考到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成为我国神经介入学科的开创者之一吴中学教授的博士生。

“我觉得能成为吴中学老师的学生,是我最大的成就。跟吴中学老师学习之后,对病人能够进行有效治疗,虽然有些疾病也不是我们全都能治,但是已经很有效果了。”张静波教授说,学习神经介入技术让自己对动脉瘤的治疗水平大大提升,让自己的专业道路更加宽广。

而吴中学教授对病人的态度更让张静波教授深深折服。“他对病人特别和蔼。” 张教授介绍说,作为神经科医生,自己是经常跟着病人及家属一起痛苦,即使手术取得圆满成功,有时也会放心不下,睡不好觉。

3.jpg

病人的情况千差万别,手术的策略也会不断调整。几年前,一位河南的病理科女医生动脉瘤发作找到了张静波教授。张教授在手术中发现,由于患者的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是宽基底型,长在大脑后动脉上,常用的单支架方法有一侧就可能出现漏点,而用老式的T型双支架方法又极有可能出现并发症。经过反复推敲,张静波教授最终创新地采用了Y型双支架的术式,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我上各地去讲这个病例,外地一个师兄就说,这一辈子做成一例这样的病例也就知足了。” 张静波教授说,这样的创新在临床中虽然并不常用,但这提示医生们要根据病人的实际病情不断调整手术的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在吴中学教授及其弟子们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在天坛医院,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已经非常成熟。张静波教授表示,此次天坛医院在搬迁到新院址的同时,打通了原来的内科和外科界限,成立了神经介入中心,更加符合神经疾病的治疗规律。在此基础上,他建议进一步打通神经科室与其它科室的界限,让更多的医生了解神经疾病。“比如眼科,查不出来的毛病,有可能是脑血管病影响的;再比如,患者出现颅内杂音,它也不是耳朵的问题。” 张静波教授认为,只有更多的医生熟悉了神经疾病,患者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否则就可能南辕北辙,贻误病情。

4.jpg

“关键还是要让患者及时被检查出来,希望看到我的这个采访的读者都去做MRA。” 张静波教授又回到了他坚持不懈的呼吁上了。

阅读数: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