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OCIN|陈康宁:发现OCIN,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找到了组织
微信图片_20210902112015.jpg

“发现OCIN,当时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找到了组织。”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陈康宁教授是国内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知名大会——中国西部卒中介入会议的创办者。但刚刚开始从事神经介入时,他同样经历了一个迷茫的阶段。

为什么他会说“找到组织了呢”?说来话长,且让我们听听他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210902112022.jpg
微信截图_20210902112349.png
那种幸福感
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形容
微信图片_20210902112022.jpg

在我国,早期踏入神经介入之门的大多为神经外科医生,但陈康宁教授是个例外,他是一名神经内科医生。

他自称是一个“好琢磨”的人。上世纪90年代,作为神经内科医生的他深深感到这样一种矛盾,那就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药物所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但除了药物治疗,自己又没有别的选择。

在当时,心血管领域的冠脉介入治疗正在风生水起,陈康宁教授就想到,能不能将冠脉介入的办法用到脑血管病治疗中来?

他的想法得到了时任医院心内科主任何国祥教授的支持。

“首先是我这个想法对不对,何主任说,你的想法很对啊。”

“然后我就问他,学介入难不难?何主任说,不难啊。”

何国祥教授的话给陈康宁教授极大的鼓舞。但真正开始实践,陈康宁教授才发现,那个“不难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和心脏相比,脑血管的路线长了很多,迂曲了很多,管径小了很多,血管壁薄了很多。”陈康宁教授说,这些解剖上的问题给神经介入的开展带来了很多很多的麻烦,而且风险很高。在当时,为了破解颈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难题,他多次邀请宣武医院的李慎茂教授等专家进行指导,甚至专门跑到北京参加心血管介入领域的权威大会——长城心脏病学会议(GW-ICC,简称长城会)。

“虽然理念是一样的,但技术上有很大的差异,器械上也有很大的差异。”陈康宁教授告诉我们,200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自己知道了OCIN。

“当时参加的感觉就是找到组织了。当时我们自己在那儿摸索,在那儿闯,找不到人讨论的时候,突然有个人不但会和你讨论,他还会指导你,那种幸福感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形容。”陈康宁教授说。
无论是技术还是理念
OCIN都有很好地兼顾
微信图片_20210902112022.jpg

陈康宁教授指出,对于神经介入技术在国内的发展,OCIN始终发挥着引领的作用。

“建民教授是非常敏锐的。当时,和长海团队技术水平接近的还有其他一些专家,但他们更多专注于本身的技术提升。”陈康宁教授认为,正是满足了各个中心发展神经介入技术的迫切需求,OCIN才会得到如此迅猛的发展。

陈康宁教授表示,从最初的技术普及、规范,到新技术、新器械的研发,OCIN见证了我国神经介入的发展,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特别是自2015年以来,急性卒中取栓的话题变得越来越热,刘建民教授邀请很多国外专家参加OCIN,并带领中国专家到国外参会学习,从技术、理念上都大大推动了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的发展。同时,他及时组织开展临床研究,证实急性脑卒中大静脉闭塞病人跳过溶栓,直接血栓,同样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对于临床理念的改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这一成果去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正式发表,为中国神经介入医生赢得了非常大的荣誉。

“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龄关注的重点不一样。我年轻时觉得手术技巧很重要,所以更关注手术的转播。现在,我已经快60岁了,更关注DIRECT-MT研究这类理念上的东西。因为这些理念的改变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收益。”陈康宁教授说,“但无论是技术还是理念,OCIN都有很好地兼顾。”

“建民教授是一个非常有情怀的人,团队其他成员脚踏实地、敬业努力,所以每届会议都办得非常精彩,我特别看好它的未来发展。”谈到OCIN未来的发展,陈康宁教授说,从开始设计时,OCIN就致力于从技术和理念两个方面同时推动神经介入的发展,而且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不断加强临床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优势。

步入新的10年,祝愿OCIN能够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微信图片_20210902112025_副本.jpg


陈康宁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西南医院神经内科/重庆市市缺血性卒中介入诊治研究所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卒中学会 荣誉常务理事,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 副会长重庆市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 会长


阅读数: 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