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OCIN|彭亚:参加东方会,励志!
1.jpg
“励志”,这是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彭亚教授谈起东方会OCIN时的一个关键词。
2.jpg
“我记得非常清楚,会场是在长海医院的科技楼,大概只有两三百人参加,规模比较小。”至今,他还能回忆得起2002年第一次参加OCIN的情景。“当初谁能想到,东方会能发展到现在七八千人参加,在国际上都非常有影响力的大会。参加东方会,让我们不仅了解了很多新技术,而且非常励志,激励着我们团队共同进步。”

OCIN把前沿与规范很好地

结合了起来

3.jpg

彭亚教授指出,OCIN对于神经介入发展的首要贡献就体现在规范化方面。

对于神经介入这样一个新兴学科而言,在早期探索阶段,必然存在大量不规范的现象,OCIN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神经介入专家授课等形式,把前沿与规范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对于年轻医生的培养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采访中,彭亚教授特别提到在某一届的早餐会上,德国Chapot教授所做的“急性缺血卒中血管内治疗”讲座,非常之严谨和规范,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要知道,对于大多数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来说,几乎不太有可能到国外去进修和开会,而OCIN把国际神经介入方面的著名专家,请到国内来讲课,传授最新的理念和技术,为大家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彭亚教授告诉我们,2003年,经过争取,他在长海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学习了三个月,身临其境地接触到了神经介入手术,对于自己技术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期间,他第二次参加了OCIN,从此参加OCIN就成为他每年“必修课”。

“我每一届都没落下,这么多年在OCIN得到的这些理念也好,知识也好,对我们自己院内科室工作的开展也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彭亚教授说。

OCIN体现了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发展潮流

3.jpg

在不断带给人们新技术的同时,OCIN的内容、形式也在不断发展,体现了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发展潮流。

彭亚教授说,最初东方会以出血性脑血管病为主要内容,后来逐渐增加了缺血的内容。现在,缺血性卒中的介入治疗已经变成了“主战场”,充分体现了脑血管病治疗的发展潮流。OCIN会议形式、理念上的改变,对推动我国卒中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2011年,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简称国家脑防委)正式成立。10年来,国家脑防委积极推动高级卒中中心和基地医院网络体系,对于推动我国脑卒中预防、救治水平的整体跨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刘建民教授提出的‘长海模式’对于提高卒中中心的建设,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OCIN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彭亚教授说。

彭亚教授表示,目前,以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为代表的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临床研究水平对于技术的推广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刘建民教授团队去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中国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直接动脉治疗的疗效评估”(DIRECT-MT)研究,说明我们中国神经介入人只要团结一致,齐心向前,不但能够做好临床工作,而且也能够做非常好的研究。

在采访的最后,彭亚教授对刘建民教授团队二十年如一日筹备OCIN表达了真挚的感谢,并殷切希望在未来的10年、20年,OCIN能够继续发展壮大,为国内外神经介入的交流做出更大贡献。

“当今的中国正在崛起,我们神经介入人也应当团结一致,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共同开展临床研究,发表更多高质量的文章和成果,来引领世界神经介入的潮流!”彭亚教授说。

4.jpg

彭亚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医学硕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美国康奈尔大学Methodist Hospital神经医学中心访问学者,江苏省333培养人才,常州市医学领军人才。现任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第三届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常务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第二届常务委员,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中青年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卒中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兼神经介入学组副组长,江苏省医学会脑卒中分会委员兼神经介入学组组长,江苏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常州市医学会脑卒中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和《心脑血管防治》编委。

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多年,对重症颅脑外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颅底肿瘤、脊髓肿瘤等疾病的诊治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特别是脑血管病的微创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脑血管畸形的栓塞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血管成形术,急性脑梗塞的溶栓、机械取栓治疗居于领先水平。以脑血管病的临床与基础为主要研究方向。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省科技发展专项等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获江苏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常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新技术引进一等奖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 10余篇,中华级7篇,国家级省级30余篇。

阅读数: 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