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10月20-24日
地点:上海国际会议中心

熠熠生辉的OCIN,让每个医生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星空、一片天地。这是戴冬伟教授认为OCIN最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他与OCIN并肩成长13年的切身感悟。
本期访谈嘉宾: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

只要愿意学习,处处皆是机会

“我记得特别清楚,13年前的8月我有幸加入到了长海团队,十月份就召开了OCIN,那是我第一次参加。”
当时的小住院医就像小跟班儿一样跟着老师跑腿打杂乐此不疲,在参与的过程中他发现这个会议和其它学术会议不一样。参加OCIN打破了戴冬伟教授对会议的固有认知:居然有那么多人主动来参加OCIN,讲课和手术演示时连会议室旁边的过道都挤得水泄不通!
他则调侃自己是“打杂的小总管”。
从早期所谓的“打杂跑腿”,到如今会务工作统筹安排,兼顾参与学术讲课和手术演示以及手术导播等。与OCIN并肩成长的13年,戴冬伟教授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定位”,找到了他的那片天地。
“OCIN是我们的主场,一定要做最充分的准备,把事情都做到尽善尽美。参与OCIN的过程,也是自身学习提高的过程。”
在戴冬伟教授看来,与OCIN在一起,处处是成长、是学习,处处皆精彩。
其实,无论是长海团队,还是参会成员,OCIN对他们来说是拥抱接纳,是学习的蔚然成风,是对知识的如饥似渴。只要愿意学习,处处皆是机会。
找准位置
让每个医生都有参与感
“OCIN致力于打造中国从事神经介入工作乃至脑血管领域医生最喜欢的一个平台。要做到这点,就需要让每个人都有参与感。”
在刘建民教授团队对OCIN进行顶层设计的时候,就已经模糊了病种的界限,拆除了学科的壁垒,这是为了疾病多样性的交叉融合,是立足于整个脑血管病的考量。
不管你是介入科医生、神经外科医生、神经内科医生,还是放射科医生、神经科护士、健康管理师,或者是从事脑血管病相关的基础研究人员……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
“在OCIN这个平台,我们整合了很多内容,我相信大家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也都可以在属于自己的领域深入参与。”
创造机会
为基础成长提供厚重“养分”
越是基础的东西,越需要稳扎稳打。
戴冬伟教授特别提到,每年OCIN他最关注的就是HOW I DO IT。
“去国外参会时我特别会去听一些‘五花八门’的早课,有些课含金量非常高。OCIN也是如此,有心的你会发现OCIN的‘早课’含金量极高,你会看到国际上超一流的大咖起个大早花一个小时来讲一个看似非常基础的东西。很多人不理解地问:‘这值得吗?’我会告诉他:绝对值得!”
在专业领域到达一定高度后其认知、视角及水准会与普通人完全不一样,这种真咖理念的宏观输出会带来非常震撼的效果。
重视基础培训,为成长提供厚重扎实的“养分”,使初学者得到高屋建瓴的理念和实践,打通初学者和大咖之间的通道,这就像参禅的三种境界,最开始领略的是见山是山,后来看到的山不是山,再到后来看到的山还是山。
OCIN就用这样一种宏大的视角和格局,让大家更长远地看待事物和看到问题,它为年轻医生打通了一条“取得真经”的“罗马大道”,用一堂基础课深刻影响一个年轻医生的成长轨迹。
挖掘创新点
不断扩展OCIN的外延和内涵
规范创新是OCIN的主旋律,但真正的创新又何其艰难。
OCIN一直在创新,在每年保留原有特色的情况下,探寻前沿热点,挖掘争议话题,不断去扩展内涵和外延,让大家的视野不局限于目前正在做的事情。
戴冬伟教授说,新产品新设备是影像学的进步和硬件的更新,更多依赖于工业化的进程,而新技术这一块则是临床医生不断根据临床经验积累和对疾病的理解琢磨之后的创新。
OCIN就是这样一个传播新技术的大平台,遥想当年长海率先提出的“微导管双弯塑形技术”、“支架后释放技术”、“支架半释放技术”等创新技术都是在OCIN这个神介交流平台上原汁原味地通过手术直播和授课展示给大家,毫无保留的分享之后是雨后春笋般的传播和学习,更多的医生掌握了新技术新方法,技术落地最终受益的是广大的患者。
创新需要有犀利敏锐的眼光和高屋建瓴的格局,AIS星星之火已然燎原是如此,静脉性脑血管疾病被提到当今的高度亦是如此。
戴冬伟教授讲述了自己亲历的一个小故事。
在2017年春季,有一次戴冬伟教授通过动脉入路使用“蒸汽锅技术”治愈性栓塞了一个靠近功能区的动静脉畸形,术后患者没有新发神经功能性障碍,看到病人治愈他很高兴。
那天刘建民主任在台下观摩指导他手术,术后戴教授看到刘主任反复对着术前造影复盘并陷入沉思,突然刘主任意味深长的说:“小戴,AVM动脉入路栓塞的确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你有没有想过,这远远不够,还有一些很难解决的病例可能只有从静脉入手解决,瘘类疾病本质上就是静脉性的疾病,所以应该从静脉入手多做尝试,目前对于静脉的研究还比较少,静脉入路大有文章。”
“我突然觉得茅塞顿开,我们往往只关心自己认知的这‘一亩三分地’,为手术的小成功沾沾自喜,但事实上并没有完整地从一个疾病的本质去分析它。”
多年前的一句“动静脉畸形和硬脑膜动静脉瘘要从静脉做文章”,现在回头看来已然明了,静脉入路的广泛使用和静脉窦疾病越发被重视使得更多的“不可能”成为了可能。
所以OCIN蓬勃的生命力,究其源泉,离不开创新二字。
今年是OCIN的20周年,站在这个新的起点上,戴冬伟教授的愿望很质朴,“我希望OCIN越办越好,希望大家都能够在这个平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学到属于自己的东西,学以致用回去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光热。”
小王子里面有句话:“星星发亮是为了让每个人有一天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星星,对旅人而言,星星是向导;对学者而言,星星则是一门待解的难题。或许你的那颗星星并不是夜空中最大最耀眼的那颗,但它是属于你最独特的那颗。
OCIN也像星星一样,一直在闪烁光芒,等待被找到,被发现。
我们希望每一个你都能在OCIN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那颗星。

戴冬伟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国家卫健委脑防委基金及省市级基金等5项。发表论文40余篇,SCI论著18篇,参编专著及教材6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及实用新型专利10项,获2021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首届“介入之音”中国神经介入大赛全国决赛总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