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刻剖析痛点难点
助推中国临床研究高质量走向世界
2021年10月21日,东方脑血管病大会(OCIN2021)精彩继续。
在上午召开的影像论坛上,大会主席刘建民教授、西门子医疗临床治疗系统大中华区浦峥嵘副总裁共同为48名新晋加入的OCIN神经影像核心实验室(OCIN Core Lab)专家委员会成员正式颁发了聘书。
活动由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张永鑫教授主持,刘建民教授、浦峥嵘副总裁出席论坛现场并致辞;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医学科名誉主任陆建平教授、荷兰的神经放射学会主席Charles Majoie教授也通过远程视频连线的形式发来祝贺。
影像学是脑血管病诊疗发展的核心要素
刘建民教授在论坛伊始首先进行致辞。他表示:医学发展到今天,神经学科发展、脑血管病诊疗发展的一个核心要素是影像学的发展。在过去50年,因为影像学的发展,整个临床医学得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手段,影像学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疗法、新疗效,使我们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得到精准的评估和精准的治疗。
“回想30年前、50年前,我们今天所能治疗的相当一部分疾病在那个时候都是不治之症,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基于影像学的发展。中国发展很快,我们的医生是全世界最多的,我们治疗的病例是全世界最多的,我们判读的影像也是全世界最多的。为什么我们的影像学发展和国际水平还有差距?最重要的在于欧洲、美洲形成了相应的规范和标准。”
影像学评估如何做到标准化?
影像的标准化以及客观化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一个临床研究来说,如何进行标准化、客观化评估?这就需要一个第三方独立运行的影像核心实验室的支持。
作为中国神经介入领域第一项被《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所接受的临床研究成果,DIRECT-MT研究迈出了中国神经介入由大到强的最坚实一步。在开展DIRECT-MT研究的过程中,建立了国内第一家神经影像判读标准化核心实验室,并且与国际上知名核心实验室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陆建平教授首先对OCIN神经影像核心实验室专家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同时表达了对专家委员会未来发展的期待:“希望我们的各位成员出色完成所有高水平研究的影像资料评估,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相信随着多个研究项目的展开,我们的经验、我们的水准将会达到国际化的水平。”
突破临床研究创新难题
搭建基础设施迫在眉睫
DIRECT-MT研究成功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之后,研究团队在深刻剖析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后意识到,只有搭建临床研究基础设施,才能推动更多中国原创的高质量成果走向世界,为人类脑血管健康贡献中国力量。
DIRECT-MT整个研究的过程当中,核心实验室的成员接受了标准化的培训,并建立了国际上最先进的核心实验室SOP体系。这无疑为整个研究的影像数据支持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设施”保障。
“这是我们第一次、第一批进行临床研究中得到国际标准培训的影像核心实验室成员的认证。未来,除了影像核心实验室之外,我们还将成立OCIN临床评估委员会。”
刘建民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要把整个临床研究中特别重要的,需要标准化、客观化评估的内容完全和国际接轨,按照国际规则,不断发现问题、优化问题。”
“我相信,未来中国在临床研究领域一定能在国际上有更大的贡献,这一天不会太久。”刘建民教授说。
多元化交流
厚积影像学科学术底蕴
同时,本论坛汇集国内外影像核心实验室专家,接收国际先进技术,聚焦影像学评估的标准化、规范化,展开了丰富交流。
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的周珊珊教授以心内科核心实验室为例,分享了核心实验室架构、CRF表设计、数据处理标准化流程、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经验。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田冰教授和张永鑫教授分别分享了Direct-MT影像学核心实验室CT、CTA评估和DSA评估的经验。来自加拿大的Mayank Goyal教授与大家分享了建立核心实验室的经验,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Kappelhof Manon教授与大家分享了血栓渗透性测量的经验,并为我们展示了血栓渗透性测量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江苏省人民医院的许晓泉教授就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灌注成像的现状及挑战与大家展开了讨论。
一天的学术论坛圆满结束。满载学术干货,收获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