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心知著
2021.12.29
第127期
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连续评估
生物可吸收支架治疗ST段抬高型
心肌梗死的效果
刘健、薛子璇、郭萌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健心荐语
生物可吸收支架(BVS)技术在病变扩张后为冠状动脉提供了短期支持,旨在克服传统药物洗脱支架(DES)存在的长期局限性。尽管有一些小型研究发现BVS支架失效率、早期支架血栓形成率、管腔再狭窄率均较低,但并没有大型试验证实这些发现。事实上,在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目前报告的BVS支架内血栓形成率要高于新一代的金属DES,而且晚期支架失效和长期血管新生内膜愈合反应的潜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阐明。此外,尚不清楚以前的观察是否可以外推到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疾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MI)人群。
文章介绍
本研究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方法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进行长期连续评估,旨在探究BVS治疗患者的愈合模式以及是否存在新生的动脉粥样硬化。本文于2021年9月发表于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杂志。
研究方法
这是一项单中心、前瞻性、纵向研究,所有STEMI患者在2013年3月至8月接受了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植入了生物可吸收支架™BVS 1.0 (Abbott Vascular, Santa Clara, CA, USA),随后在12例STEMI患者中进行了基线、PCI后12、24和60个月的连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和临床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新内膜增厚、巨噬细胞计数、支架内和支架外的新动脉粥样硬化分布(可能导致晚期支架血栓形成和支架失效)等。中位随访时间为59个月。
图1:入选流程
研究结果
通过血管造影评估,直径狭窄百分比从术后1年的7.11±4.99%增至5年的21.00±11.31%(p=0.03),而最小管腔直径在整个随访期间保持稳定。术后5年随访期间最小和平均管腔面积分别下降1.00±1.57 mm²和1.75±0.87mm²;前两年最小和平均管腔面积显著下降,随后在术后第2年至5年随访期间管腔面积保持稳定。管腔偏心度(0.85±0.03)和不对称性指数(0.43±0.10)在60个月随访期间未显示明显变化。支架内(IS)和支架外(OS)区域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均较高,包括钙化(IS=100%,OS =92%,p=0.99)、巨噬细胞浸润(IS=92%,OS=67%,p=0.31)、新生血管形成(IS=75%,OS=50%,p=0.40)。总之,STEMI患者BVS植入术后长达5年的连续OCT成像显示:支架完全被吸收,PCI后前两年为新生内膜生长期,之后管腔面积稳定,以及新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高。
图2:BVS植入术后连续OCT血管反应病例分析。EI−偏心指数,LA-腔区域。
图3:术后1 - 5年间,支架内和支架外的新动脉粥样硬化OCT检查结果的一系列变化(结果指标包括血栓、斑块、脂质、钙化、新生血管、巨噬细胞和薄帽纤维粥样硬化[TCFA],与先前指标相比有显著变化的标*)
图4: BVS植入后5年新动脉粥样硬化OCT表现
A. 脂质内膜(白色箭头);B.TCFA -脂质新生内膜(白色箭头),薄纤维帽(60um)(红色箭头);C.巨噬细胞浸润(白色箭头);D.新生内膜血管(白色箭头);E.钙化(从端面到管腔边界200um)(白色箭头);F.钙化(距离管腔末端-管腔边缘200um)(白色箭头);G.内膜破裂(白色箭头所指);H.支架外段血栓(白色箭头)。
结 论
STEMI患者植入BVS后长达5年的连续OCT成像显示:支架完全吸收;PCI后前两年内新生内膜快速生长,之后管腔面积稳定;支架内和支架外血管节段新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且频率相似。
点评
迄今为止,这是唯一一项STEMI患者经BVS治疗后进行连续、长期OCT随访的纵向研究。目前的结果表明,(a)内膜愈合过程完成,所有支架都在5年内完全吸收;(b)血管积极改造发生在第2到5年;(c)术后前2年最小和平均血管腔面积显著降低,随后的2到5年血管腔的尺寸稳定;(d)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开始较早,并在整个随访期间持续发展;(e)钙化、新生血管、巨噬细胞浸润和脂质斑块在支架内和支架外血管段频繁发生。本研究也存在一些重要局限性:首先,这是一项相当小的前瞻性观察性分析,在一家临床试验机构招募的患者数量有限;其次,它未对植入支架的血管进行血管反应性评价,也未评价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内皮功能障碍;最后,鉴于缺乏IVUS评估,本研究无法分析血管和斑块面积。
基于现有的证据,BVS是否通过影响血管壁加速斑块形成进而参与新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尚不清楚。从长期来看,BVS植入后的血管腔似乎比DES重塑得更好。但基于大型随机试验的证据始终显示,在支架相关不良事件和血栓形成方面,与新一代金属DES相比,Absorb BVS的长期临床结果较差、风险较高。总而言之,目前是否推荐STEMI患者选择BVS还存在争议,亟待未来更大样本研究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