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心知著
2021.06.02
第67期
iSIGHT试验:
光学相干断层显像指导PCI优于血管内超声和冠脉造影
刘健、薛子璇、杨霖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健心荐语
光学相干断层显像(OCT)是一种具有高分辨率的血管内成像技术。但目前针对OCT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诊疗流程尚无共识。除此之外,与单纯冠脉造影指导的PCI相比,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的PCI能够提高最小支架面积,降低漏诊率,取得更好的即刻手术效果和长期临床预后。但是,血管内成像技术相对于优化后冠脉造影指导PCI的益处尚未得到充分验证。
文章介绍
iSIGHT是一项单中心、前瞻、随机、阳性对照的非劣效性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OCT指导PCI达到的支架扩张是否不劣于IVUS。以及与基于优化冠脉造影的策略相比,基于IVUS和OCT这两种影像学方式的PCI策略是否能获得更高的支架扩张率。本文于2021年3月发表于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杂志。
研究方法
本研究入组标准为:年龄≥18岁,诊断有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或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MI)发作48小时,有直径为2.25~4.00mm的固有冠状动脉病变。排除标准为:存在心源性休克或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患有慢性肾脏病且eGFR≤45mL/(min•1.73 ㎡)、左主干显著狭窄(≥50%)、主动脉开口处病变、慢性动脉完全闭塞、分叉病变(预计行双支架术)、病变位于搭桥血管内。
研究者分别建立了OCT,IVUS及冠脉造影指导下的PCI策略,并将患者1:1:1随机分组,分别按照策略接受OCT、IVUS或冠脉造影指导下的PCI治疗(图1)。其中,OCT和IVUS采用基于外弹力膜(EEM)的策略对支架大小进行分级。
图1:影像学指导下的PCI策略(EEM:外弹力膜)
本研究的主要终点是: OCT相比于IVUS指导下的PCI术后支架扩张的非劣效性(最小支架面积≥平均参考管腔面积的90%) ,以及OCT与IVUS指导下的PCI支架扩张的非劣效界限(6.5%)。次要终点包括:组间支架扩张的优效检验、平均和最小支架面积(MSA)、支架内腔平均面积和最小面积、支架偏心度、支架平均直径和最小直径、斑块脱垂面积、支架不完全贴壁、支架边缘夹层、以及可见EEM在参考血管处的圆周弧等。
图2:研究流程图
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51例患者(156个病灶)。术后各组间最终MSA无显著差异(OCT, 7.18±2.66 m㎡;IVUS,6.97±2.09 m㎡;冠脉造影,7.26±2.48 m㎡,P=0.820;表1) 。
表1:术后OCT结果—OCT指导下的PCI术后支架扩张率不劣于IVUS,并显著优于冠脉造影
将MSA经平均参考管腔面积校正后,OCT指导下的支架扩张率(98.01±16.14%)不低于IVUS (91.69±15.75%;单侧低95%Cl, 0.55 m㎡;P非劣效性<0.001;图3)。在随后的优效检验中,OCT指导的支架扩张率显著优于冠脉造影(90.53±14.84%,P=0.041),但与IVUS无显著差异(P=0.067)。IVUS和冠脉造影指导下的支架扩张率相似(P=0.921;图3)。
图3:主要和次要终点——主要终点OCT指导下的支架扩张率不低于IVUS
(左图)支架扩张的非劣效检验(主要终点)。红色阴影区域表示非劣效边界,-6.85%
(右图)预先设定的支架扩张分级优效检验
OCT指导下的支架扩张≥90%的比例(74.5%)明显高于冠脉造影(50.9%,P=0.015)和IVUS (49.0%,P=0.014;图4)。三组间支架边缘夹层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图4:各组支架扩张分布图
结 论
基于EEM尺寸的OCT指导下的PCI策略,其所能达到的支架扩张效果并不逊于IVUS,且优于优化的冠脉造影策略。
点评
iSIGHT研究介绍了一种逐步优化的OCT指导PCI的策略,该策略的支架扩张效果不劣于IVUS指导策略,而且优于优化后的冠脉造影策略。本研究还验证了OCT策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但该研究有如下局限性:该研究要求有IVUS和OCT使用经验的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可能不适用于经验较少的操作人员,再现性较差;且影像学方面读图的误差在所难免。另外,如:左主干分叉病变、慢性完全闭塞和弥散性病变等复杂情况未被入选,故该研究无法证实在此类复杂的情况下,OCT和IVUS指导是否会对PCI有重大的影响。因此,仍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证实OCT指导下的PCI能否带来更优的临床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