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心知著
2021.05.05
第59期
ULTIMATE试验:
相比冠脉造影,IVUS指导的药物洗脱支架置入3年临床预后显著更优
刘健、杨霖健、孙浩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健心荐语
近年来,血管内超声(IVUS)被推荐用于指导复杂病变部位的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作为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ULTIMATE试验比较了IVUS和冠脉造影指导下DES置入的术后疗效,并在此前报道了IVUS相比于冠脉造影指导支架置入术后1年靶血管失败(TVF)风险显著降低。但目前尚无相关研究报道IVUS指导DES置入的长期疗效如何。
文章介绍
ULTIMATE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共有8家中心参与。本文旨在比较IVUS及冠脉造影指导下的DES置入术后3年的临床预后。本文于2021年2月发表于JAC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杂志。
研究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1448名患者,入选标准包括:患有无症状心肌缺血、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或心肌梗死(MI),从胸痛发作至入院超过24小时,且新发冠脉病变需要置入支架的患者。入组患者通过1:1随机分为IVUS指导组及冠脉造影指导组。
图1:研究流程图
在本试验中,根据IVUS定义的DES置入最佳标准为:(1)支架范围内最小管腔面积大于5.0mm²,或超过远端参考血管中最小管腔面积的90%;
(2)距支架边缘近端及远端5mm范围内斑块负荷<50%;
(3)无累及中膜且长度>3mm的边缘夹层。仅当DES置入过程同时满足以上3条标准,才可判定为IVUS定义的最佳置入过程。
本研究主要研究终点为:术后3年TVF的发生率。其中,TVF包括:心原性死亡、靶血管MI(TVMI),以及临床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安全终点为确诊或可能的支架内血栓(ST)。
研究结果
共有1423名患者(98.3%)完成了3年的临床随访。在1年随访时,冠脉造影组与IVUS组发生TVF的风险分别为5.4%、2.9%(p=0.02);在第2年及第3年随访时,冠脉造影组的TVF风险分别为9.0%、10.7%(HR: 0.65; 95%CI: 0.44-0.95; p=0.03),IVUS组则分别为6.0%、6.6%(HR: 0.60; 95%CI: 0.42-0.87; p=0.01)。其中,TVF风险的增加主要由于TVR发生率的增加(第2年:5.8% vs 4.3%[p=0.17]; 第3年:6.9% vs 4.5%[p=0.05])(见图2、3)。除此之外,两组患者在术后3年确定(或可能)发生支架内血栓的风险分别为1.1%(冠脉造影)及0.1%(IVUS),具有显著差异(p=0.02)。
图2: 随访1年、2年及3年时的临床结局
图3:Kaplan-Meier分析显示IVUS指导支架置入可显著降低TVF发生率及临床驱动的TVR
对临床结局的Landmark 分析表明,在术后1~3年间,IVUS组和冠脉造影组的TVF发生数分别为26(3.7%)和37(5.5%)例(HR: 0.68; 95%CI : 0.41-1.12; p=0.13)。
图4:IVUS组与冠脉造影组TVF的Landmark分析
PCI达到了IVUS定义的最佳支架置入过程的患者其3年TVF发生风险相比于未达最佳标准的患者显著更低(4.2% vs 9.2%,HR: 0.44; 95%CI: 0.24-0.81; p=0.01)(见图5)。
(见图5)。图5:IVUS定义的最优PCI具有更低的TVF发生率
在亚组分析中,所有亚组中IVUS指导组3年TVF发生率都更低。同时,患有ACS、慢性肾脏病,及存在多支病变、B2/C型病变或分叉病变的患者可能更多地从IVUS指导支架置入中获益。
结 论
相比于冠脉造影,IVUS指导下的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3年靶血管失败(TVF)及支架内血栓(ST)形成的比例明显更低,尤其是达到了IVUS定义的最佳置入过程的患者。
点评
ULTIMATE试验首次证明了IVUS这一腔内影像学技术可显著降低患者3年内TVF的发生率。值得注意的是,达到IVUS定义的最佳PCI过程的患者具有更佳的临床预后,表明IVUS可优化支架置入,降低再次血运重建及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
这一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未采取基于网络的中心随机化作为随机化方法;纳入了相对高危的患者(入组患者中78%为ACS)及存在复杂冠脉病变的患者,可能对结果具有一定的影响;仅当3条标准同时满足时才判定为IVUS定义的最优置入过程,这可能会低估IVUS指导支架置入的长期临床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