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医院江洪教授带领东院心内科团队为主动脉瓣钙化并重度狭窄患者成功植入TaurusElite瓣膜

近期,一名尿毒症婆婆因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并心功能不全就诊,该患者为Type0型主动脉瓣钙化并重度狭窄,心功能不全合并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病情疑难危重。江洪教授和余锂镭教授带领东院区的心内科、超声科、麻醉科、心胸外科、肾内科、监护室、导管室等多学科对患者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及应急预案,成功为患者植入TaurusElite可回收主动脉瓣膜,此导管系统柔顺的过弓性能、良好的封堵效果和稳定的释放特性保证了手术安全、顺利的完成,术后即刻压差小于5mmHg,无反流,手术时间短,术后4小时小便500ml,24小时小便1500ml,恢复良好。

图片

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74岁,女性,因活动后胸闷憋气入院,心脏彩超提示:主动脉瓣钙化性狭窄(重度)并中度反流,瓣叶增厚,开放受限,估测最大开放面积约1.0cm²,峰值流速4.35m/s,跨瓣压差76mmHg;Scr 475mmol/L,eGFR 7.2ml/min。

术前CT评估

• 先天二叶式主动脉瓣,瓣环径为23.7mm,瓣叶增厚伴重度钙化,钙化分布不均,主要分布于两窦交界处一侧;

• 冠脉开口高度可,切线角度测量未见冗长瓣叶;

• 瓦氏窦、窦管交界内径尚可,升主动脉扩张;

• 左室腔内径正常,心室壁增厚;

• 瓣环水平夹角为52°,主动脉弓宽度、角度尚可;

• 主动脉弓、腹主动脉下段、双侧髂总动脉可见散在钙化斑块,双侧髂总动脉局部附壁血栓,腹主动脉、双侧髂总动脉轻度扭曲,入路血管直径尚可。

图片
图片

CT动态预览

图片

主动脉根部测量

图片

瓣上结构测量

图片

冠脉阻挡风险及左室大小评估

图片

外周血管入路评估 

病例特点及手术难点

• Type0型二叶式主动脉瓣,预估人工瓣膜会有形变,存在根部损伤风险;瓣叶明显增厚伴钙化,钙化分布不均,主要分布于两窦交界处一侧,综合预估瓣膜锚定难度适中,瓣膜植入受钙化团块挤压存在瓣周漏风险;

• 冠脉开口高度可,切线角度测量未见冗长瓣叶,冠脉堵塞风险不高;

• 左室腔内径正常,心室壁增厚,术中关注血流动力学变化;

• 非横位心,主动脉弓距和弓部夹角尚可,预计输送系统过弓、跨瓣顺利;

• 主动脉弓、腹主动脉下段、双侧髂总动脉可见散在钙化斑块,双侧髂总动脉局部附壁血栓,腹主动脉、双侧髂总动脉轻度扭曲,入路血管直径尚可,入路需规范操作,小心通过,避免入路血管相关并发症。

手术策略

• 右侧股动脉为主入路,左侧股动脉为辅助入路;

• 使用20mm球囊预扩,预装AV23瓣膜,近双窦展开位瓣环上0-2mm定位释放,释放后多角度观察瓣膜释放形态及植入深度。

手术过程

主动脉根部造影,主动脉瓣开放受限,中度反流,采用20mm球囊预扩,有明显腰征,无造影剂渗漏,测压差70mmHg左右。

图片

主动脉根部造影

图片

球囊预扩

TaurusElite输送系统轻松过弓、跨瓣,AV23瓣膜瓣环上0mm定位释放,到工作位后造影显示瓣膜形态、位置良好。

图片

 瓣膜定位

图片

释放到工作位观察

释放脱钩后瓣膜形态、位置良好,冠脉血流灌注正常,微量瓣周漏;采用22mm球囊后扩,无压差,无瓣周漏;弓部血管造影未见异常。

图片

球囊后扩

图片

术后根部造影

图片

术后压差

图片

术后经胸超声

总结

该患者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中度反流,因无法耐受外科开胸且评估适宜行TAVR手术。术前CT分析提示患者为Type0型二叶式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瓣叶明显增厚伴重度钙化,瓣上限制较重,给瓣膜的锚定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瓣膜植入后存在移位和瓣周漏的风险。患者升主动脉扩张,对输送系统过弓、跨瓣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术者快速、精准的操作能力及手术团队的密切配合。TaurusElite瓣膜高密度流入端设计提供了足够的径向支撑力,保证了瓣膜的锚定力,瓣膜内外双裙边设计能提供良好的辅助锚定力,有效减少瓣周漏;该瓣膜具有多次完全可回收、回收后可重新跨瓣等设计特点,对于瓣膜释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瓣膜下滑或上跳的风险,能让术者在释放过程中更有信心,可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对于新术者也能降低学习难度,提高手术成功率。本例患者术中快速完成跨瓣操作,充分球囊预扩后瓣膜一次性释放到位,释放后瓣膜形态、位置良好,冠脉血流灌注正常,术后无压差,无瓣周漏,手术效果十分优异,体现了江洪主任团队精湛的手术技巧和默契的团队配合。

学科介绍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医院以心血管相关学科为核心组建,以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为基础成立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 “一站式” 心血管健康服务。其中心血管内科在2020年“中国医院/中国医学院科技量值”中排名位于全国前三,学科活跃度全球医院排名前四。主持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疾病防治科技行动计划-心血管病防治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等各类项目200余项,在Nat Med (IF 53.440)、Circulation(IF 29.690)、Physiological Reviews(IF 37.312)、J Am Coll Cardiol(IF 24.094)、Adv Funct Mater(IF 18.808)、Nano energy (IF 17.881)、Basic Res Cardiol(IF 17.165)、JACC Cardiovasc Interv(11.195)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0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等多项奖励。

专家简介

微信图片_20220624203155_副本.jpg

江洪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心内科主任、住培和专培基地主任。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获得者,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第五届“白求恩式好医生”等荣誉称号。担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兼急重症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常委兼室性心律失常工作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心血管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等。

长期致力于心血管疾病临床防治及创新转化研究。临床诊疗方面,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介入诊疗有丰富的经验。创新研究方面,近年以通讯作者在Circulation、JACC、Adv Funct Mater、Nano Energy、JACC Cardiovasc Interv、Cardiovasc Res等期刊发表创新转化研究2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以及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奖一等奖等多项科技奖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等20余项。

微信图片_20220624203158_副本.png

余锂镭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二级主任医师,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入选中央“万人计划”,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入选国家首批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及教学名师。担任湖北省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美国心脏病学会专家会员(FACC),Front Cardiovasc Med杂志(IF=6.05)副主编,PACE杂志(世界心律协会会刊)编委等。

主要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疗及创新转化研究。近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高质量研究60余篇,主要发表在Circulation、J Am Coll Cardiol、Adv Funct Mater、Nano Energy、Basic Research in Cardiology、National Science Review、JACC Cardiovasc Interv、Cardiovasc Res等国际知名期刊,代表性成果被同期编委评述14次,被Cell、JAMA、Nat Rev Drug Discov等期刊引用3300余次,H指数30。主持中央“万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创新群体基金等项目16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美国心血管病年会中国原创研究一等奖(连续两届)、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脏介入专刊青年作者成就奖(全球每年2人获奖)等,研究被《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评为当年心律失常领域全球十大研究进展之一。

微信图片_20220624203201_副本.png

王继春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医学博士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心内科副主任东院心源性卒中MDT组长。

诊疗专长: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肺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擅长结构性心脏病和冠心病的介入诊断和治疗

学术任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肺血管病学组委员;湖北省微循环学会第一届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武汉医学会第十九届心血管病学分会第一届结构性学组委员

科研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中央高校自主科研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17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

微信图片_20220624203204_副本.png

王卓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 心脏病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后。

诊疗专长:冠心病、心律失常以及结构性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擅长冠心病和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学术任职:中国医师协会精准医学与罕见病学组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失常分会教育培训工作委员会委员,武汉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临床研究学组委员

科研成果:参与国家十三五重大专项、国家自然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基金等国家级课题十余项,主持湖北省面上项目,武汉大学中央高校课题,发表SCI论著10多篇。

阅读数: 2776